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教科版语文文彦博洞中取球_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文彦博洞中取球_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03-16 00:16:01  浏览次数:378次  栏目:教科版语文
标签:教科版语文课件,教科版语文教案, 文彦博洞中取球_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http://www.qpx6.com

  
  文彦博洞中取球
  教材说明
  〔解题〕
  文彦博,生于1006年,卒于1097年,北宋大臣,前后任事约50年。他聪明过人,课文讲述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文彦博利用聪明才智取出了掉进树洞里的球。课文题目已明确点出了人物——文彦博,事件——取球,以及体现事件难度的关键词语——洞中。
  〔结构分析〕
  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文彦博,总领全文。其他八个自然段根据取球的经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球掉进了又黑又深的树洞。
  第二层(第3~6自然段),写大家纷纷想办法取球,可是并没有取出来。
  第三层(第7~9自然段),写文彦博想出好办法,取出了球。
  〔语意理解〕
  “文彦博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他小时候爱踢球。”
  这段是全文的领起段,介绍文彦博的生活年代和他的爱好,为后文做了铺垫。
  “洞里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这句描写表明要想把球取出来是很困难的,为后文伙伴们取不出球做了铺垫,同时也更能衬托文彦博的聪明,因为只有他想出了好办法取出了球。
  “摸呀,摸呀,够不到底。”
  “哎,不行,那洞道弯弯曲曲,怎么也探不到洞底。”
  “大人们微微苦笑,也想不出办法。”
  大家纷纷想办法,结果却是同一个,表明取出球来确实是件难事。这三处描写从侧面对文彦博取出球做了衬托。
  “久不做声的文彦博这时叫道:‘别急,别急。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快回家去取水来。’”
  文彦博“久不做声”是在观察,在判断,在思考:“够不到底”说明树洞很深,“探不到洞底”说明树洞弯曲,基于这样的情况,水是最好的能进入洞底的东西,而且水又有浮力,这两个条件是可以将球取出来的。可见,文彦博是一个很聪明,很善于观察,又善于分析思考的人。
  “咕嘟嘟,咕嘟嘟……一桶桶水,一盆盆水,直往树洞里灌。”
  这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取球的过程。“咕嘟嘟”与前文“弯弯曲曲”相呼应,“一桶桶水、一盆盆水”又与前文“深”相呼应。
  “很快,树洞里灌满了水,球浮到洞口上来了。”
  文彦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观察思考,终于把球取出来了。
  〔写作特点〕
  1课文在叙事中给人启发: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这样就可能想出好办法。
  2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文彦博的聪明智慧,善于观察思考表现得十分形象鲜明。
  3生动形象的描写和侧面衬托的手法,使课文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明。小朋友的“自告奋勇”,大人们的“微微苦笑”,竹竿的“长长”,洞道的“弯弯曲曲”,水的“一盆盆”“一桶桶”,都描写得那么逼真。而几个小朋友的描写及大人们的表现又从侧面衬托出文彦博的性格特征。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故事,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2认识要求识的9个生字,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增识汉字。
  〔教学难、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彦博机智、聪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的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建议采取“以读为主,读演结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体会和学习文彦博的机智、聪明和善于思考。
 

www.qpx6.com

1初读感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体会。
  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共同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3表演体验。
  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尝试表演,体验人物角色。师生共同评价,重点体会在其他人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文彦博是怎样开动脑筋想办法的。
  4同桌相互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
  5实践活动。
  收集古今中外善于动脑、勤于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的事例的有关资料,在班内交流。
  ,文彦博洞中取球_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文彦博洞中取球_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