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教科版语文《别董大》教材说明、教学建议及古诗赏析

《别董大》教材说明、教学建议及古诗赏析

03-16 00:14:07  浏览次数:699次  栏目:教科版语文
标签:教科版语文课件,教科版语文教案, 《别董大》教材说明、教学建议及古诗赏析,http://www.qpx6.com

  
  别董大
  〔解题〕
  本诗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曰:“七条音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难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宫),始终怜得董庭兰。”高适写这首诗时正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但本诗作为临别赠言却以豪迈的语调抒发了开朗的胸襟,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结构分析〕
  本诗为一首七言绝句,共有四句,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之景,营造出送别时的恶劣环境和寂寞悲愁的气氛。
  第二层(后两句),用劝慰的语气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语意理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描写了严酷的冬景“黄云千里,大雪纷飞,雁声凄楚,北风呼啸”,烘托出董大所处环境之恶劣,也写出了日暮天寒,游子何之的惆怅。“曛”指太阳落山时昏暗的余晖。这两句借景抒情,虽没有一句涉及人事,但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早已充塞心中,跃然纸上。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在前文惆怅寂寞的情绪之上真诚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呢!这句劝慰,鼓励董庭兰不要因为环境艰苦、旅途寂寞而悲愁,而要看到四海之内定有知音。话说得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表明了作者与董大友情之真挚,也反映了诗人质朴、豪爽、开朗、达观的情怀。
  〔写作特点〕
  1.采用白描手法,以景托情。于落日黄云、大野茫茫、长空断雁、凄寒壮阔的环境中,惜别之情、惆怅之感自然显露。
  2.朴实的风格,豪迈的境界。在唐人的赠别诗中,固然有凄清缠绵、低徊流连之作,如灞桥柳色、渭城朝雨,但另有一种慷慨悲歌、发自肺腑、荡气回肠之作,体现着一种真诚的情谊和坚强的信念,如前路有知己、冰心在玉壶。本诗就以其朴实的风格、豪迈的意境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
  2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以诵读课文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配乐磁带、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①同学们读过哪些有关“赠别”的诗(板书“赠别”二字)?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赠别诗。先学第一首,看老师板书课题。(教师认真书写好课题)
  (古诗教学的导入有多种方法,可以从认识作者导入,可以从讲述典故导入,可以从诵读诗文导入……不同的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送元二使安西》是三首赠别诗的第一首,这里用的是诵读诗文导入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教学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累,在师生的互动诵读中,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诗兴”,并顺势导入新诗的学习。)
  (2)初读正音,感知诗味。
  ①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www.qpx6.com

BR>  ②教师范读或者听朗读录音,在读中注意纠正“君”、“酒”等生字的读音。
  ③小组或者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读古诗,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④自由练习读注意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一点诗的味道来。(重点是读好停顿)
  (古诗的初读,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三是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像是在读诗,让诗文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诗的感觉,为下一步的诵读奠定基础。)
  (3)读诗寻疑,互动释疑。
  ①学生自由读诗,在读不明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学生反馈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合作,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
  (这一步是学习三首古诗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原则:忌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倡导对诗意的整体把握。
  加强引导:着眼学生的疑惑之处,以学定教,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意。引导时注意两步:
  第一步,懂诗意。学生质疑时,大部分会落在理解诗意这个层面,提出一些有关字句意思不懂的“小问题”。如:“元二”、“踏歌”、“黄云”等等词句是什么意思。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或借助注释、或相互启发,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读懂全诗的意思。
  第二步,体诗情。古诗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诗意的理解上。要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找出诗中的一些“大问题”。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为什么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呢,《赠汪伦》中汪伦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怎么就在李白要离开的时候来送呢,他们不是好朋友吗,《别董大》中为什么说董大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呢,等等。然后,针对学生找出的这些“大问题”,教师适时指导朗读,在读中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描绘的送别情景,走入诗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涵的深情,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4)诵读全诗,积累背诵。
  采取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来,并背诵课文。
  (诵读的过程是对诗进行整体性欣赏、品味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2.积累内化。
  三首古诗中,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把这些名句抄写在自己的名言警句本上。
  3.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2)把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
  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②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声。
  ③千里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纷纷。
  (3)自己再找几首送别诗,用自己喜欢的读古诗的方法,品读背诵这些送别诗。
  4.实践活动。
  (1)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和自己亲人、朋友话别的经历,可以学习三首古诗的写法,自己创编一首诗,也可写一个小片段,再现当时的情形和感受。
  (2)和好朋友一起演一演李白告别汪伦时的情形,看谁演得好。
  (3)选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画。
  资料
  1.关于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薄州(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9岁就负有才名,年19,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

www.qpx6.com

书右丞。
  王维的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漫游中度过。唐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瞦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高适(704~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1] [2]  下一页

,《别董大》教材说明、教学建议及古诗赏析
《《别董大》教材说明、教学建议及古诗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