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教科版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03-16 00:07:29  浏览次数:226次  栏目:教科版语文
标签:教科版语文课件,教科版语文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http://www.qpx6.com

  
  9、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安徒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未进过正规学校。14岁时,去哥本哈根打杂,在他人帮助下才正式上学。17岁发表诗剧。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写童话168篇。他的童话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被译成80多种文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6年,当时丹麦已由法国附属国沦为英国的附属国。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生活极端悲惨和痛苦。作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为“小女孩”。女孩原本指女性小孩,年龄不大,在这里又加“小”修饰,强调女孩年龄太小。尽管年龄很小,仍然要出来叫卖,更突出其家庭贫困。当时的丹麦,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不少小孩不得不上街卖小物品,小女孩卖火柴是较常见的。
  〔结构分析〕
  本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三部分写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卖火柴而冻死的过程,即“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这一部分,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形象。写小女孩可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打扮上看,她在冷天里仍光头赤脚;二是从活动上看,在大年夜,她仍沿街叫卖;三是从家庭上看,她卖不出钱,不敢回家,缺少家庭温暖。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写小女孩擦火柴取暖所看到的种种幻象。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小女孩共擦5次火柴,看到5种幻象:第一次擦火柴是想暖和冻僵的小手,看到了烧得旺旺的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她看到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次擦火柴,她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她看到慈爱的奶奶;第五次擦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最后她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写小女孩被冻死了。
  〔语意理解〕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这两句话是描写小女孩的外貌,表现小女孩的家庭生活状况及悲惨的处境。第1句话写小女孩在卖火柴时的外部形象,只写了两点:“光着头”“赤着脚”。“赤”即光着,“赤脚”就是光着脚。“光着头”并非指没有头发,而是指没戴围巾,也没戴帽子。前文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这样情况下女孩却光脚光头,足见其家境贫寒,小女孩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令人心寒、难过。后一句写小女孩的美丽可爱,是从头发的颜色和形状上写的。金黄头发打着卷又披在肩上,是多么漂亮可爱。这与前句联在一起,构成一种反差,漂亮的女孩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爱,反而饱受饥寒的折磨。女孩都爱美,但这个女孩“没注意这些”,难道她失去了爱美之心吗?不是。温饱都无法保证,哪里顾上“美”呢?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两句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形。第1句使用反问句式,说小女孩不敢擦火柴取暖。这里用“成把”和“一根”形成对比,突出小女孩的胆怯心理。一盒火柴,多得“成把”。实际上抽出“一根

www.qpx6.com

是看不出来的。她所以不敢,主要是因为家中太贫穷,到了大年夜还无钱买年货,她卖了火柴能贴补家用,多卖一根就多挣一点钱。所说的“不敢”,在这时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担心爸爸责备的意思。第2句用“终于”表现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她是实在耐不住寒冷了,尽管擦一根会少卖一个钱,可能受责备,但在耐不住冷的情况下,也顾不了这些了。这两句话进一步体现了小女孩的可怜。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有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这句话写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幻象。幻象是由幻觉产生的形象,是没有实在事物出现的虚幻的感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寒冷的雪夜里,长时间受冻挨饿,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所以就出现了幻象。这种幻象是与小女孩的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她被冻得手脚发僵,就渴望得到温暖,幻觉中就会出现使自己获得温暖的大火炉,而且“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写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的幻象。小女孩在现实中又冷又饿,没人怜爱,她自然在心里想念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于是出现了这种幻觉。实际上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小女孩想得到快乐却得不到,她想没有饥饿、寒冷和痛苦,只能随奶奶去———奶奶早已死了———小女孩也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得到这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小女孩的无限怜爱。作者是为小女孩鸣不平,为小女孩向世界控诉!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小女孩死了。人们只能从燃烧后的火柴梗猜测她想以擦火柴来取暖。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所看到的幻象。小女孩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冻死了;女孩生前有理想,有需求,但现实却不能满足她。小女孩所要的幸福,只能在冥冥虚幻中得到,这是什么现实!句中有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在幻觉中得到的;第二个“幸福”表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觉不到寒冷、饥饿和痛苦,当然彻底“幸福”了。这句话似乎说得平静,但它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读着这两句话,我们似乎听到作者愤懑的叹息,看到作者压在心头的怒火。这是对贫富悬殊社会的不满,是对吃人社会的抗议,是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与爱怜。
  〔写作特点〕
  1.瑰丽奇异的幻想,震撼人心的结局。
  本文除直接描写小女孩所处的恶劣环境和不幸遭遇外,着重写小女孩5次擦火柴后产生的幻想。作者以人物的希望、幻灭,幻灭、希望的交替出现,营造出一个十分奇异、瑰丽无比的意境,自然而巧妙地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人物心理活动得到细致地刻画,反映了小女孩的美好追求。通过幻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贫苦儿童悲惨的命运和不幸的结局,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到宣泄,使读者受到震撼。
  2.用创新的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作者把事件锁定在极为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大年夜的街头。大年夜本该去玩耍,吃美食,穿漂亮衣服,然而小女孩却光头赤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大年夜本该快乐,而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这种让人物处在典型环境之中,通过对比形成巨大反差,收到了非凡的效果。其次,作者不按普通童话形式,也不采取一般讲故事人那种叙述方式,而采取了有完整的情节的结构方式。在语言上又接近散文诗,比如对幻觉的描写,简直就是诗。既像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像诗歌,流畅地勾画一幅幅美妙的图

www.qpx6.com

,使读者得到艺术享受。再次,让善与恶形成对比。本文是一个悲剧童话。文章在前边活画出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人见人爱。但这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黑暗的社会中,饥寒交迫、冻饿而死。悲剧本来就是把美的东西毁坏给人们看,作者如此描写,自然增强了悲剧效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创设情境导入,为学生渲染读书氛围。
  ①教师可以充满感情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配上挂图或课件。
  ②板书、齐读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椐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为阅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1] [2]  下一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