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教学管理课题报告中小学“三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中小学“三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03-14 23:11:39  浏览次数:255次  栏目:课题报告
标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课题研究报告, 中小学“三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http://www.qpx6.com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⑴注重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历史传统。早在先秦时代,孔、孟、庄、荀、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其他古籍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其共同的特点是强调使蒙童“远于浇薄之恶习,习于善良之规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现代德育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同志也指出:“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一刚一柔,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远。法治禁恶于已然之后,德治禁恶于将然之前。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方针,就 “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⑵《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精神动力特别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我们进一步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要求我们既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又要抵制和克服由于市场负面影响所导致的消极的思想观念,培育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激荡和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的加剧,迫切要求我们在广泛吸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同时,构筑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此外,拜金主义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导向,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和民族精神的失落,出现了人的畸形或片面的发展,中小学生尤其严重。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危害了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于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
  ⑸在目前中国社会、中国教育的转型时期,科学、经济、知识的价值得到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冷落,许多人、信念失却,自卑心理严重,社会出现了“诚信、自信、信念”危机。诚然,当今科学、经济、知识的价值得到高扬无可非议,但是人文底蕴的积淀,人文精神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越大。” 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然而,中小学生“三信危机”已成不争的事实:谎话连篇,诚信失落;做事畏首畏尾,自信失落;极端现实、急功近利,信念失落。所以,今天的学校,呼唤“诚信、自信、信念”“三信”回归。
  鉴于以上原因,以“三信”教育为抓手,促进中小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通过“三信”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改变中小学生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失落以及畸形或片面发展的问题。
  ⑵探索中小学“三信”教育的实施内容、策略、途径、方法等,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策略,建构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目标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解决中小学生的“三信”危机问题,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在国内国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⑴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就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横滨翠陵中学的教育方针是“自立、诚实、实行”;泰星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品位和刚毅”,日本中小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册,名为“心的笔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载着各种道德规范,诚实是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内,不久前,中国诚信评价体系研讨会暨课题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诚信是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在当前经济秩序尚待规范,诚信缺失比较严重的形势下,尽快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诚信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信、信念教育研究相对较少。
  ⑵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趋势
  从目前我们检索收集到的资料看,在中小学中开展“诚信、自信、信念”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呈现以下的特点和走势:①重视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③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⑴本课题与之联系:
  本课题研究吸收和借鉴了上述国内外关于“诚信、自信、信念”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提炼和发展。
  ⑵本课题与之区别:
  ①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思路不同,以往对“诚信、自信、信念”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是单项的孤立地进行,本课题立足于人素质发展的整体观,将三者进行整合,使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我们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本课题的研究着重对“三信”教育进行整合性研究,探索一条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②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以往的研究往往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层面进行分别研究,我们的研究则着眼整个基础教育,研究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和整体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⑴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本课题研究,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⑵有助于有效地解决“三信”危机。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成为有诚信有自信有信念的“三信”新人,从而彻底改变中小学生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失落以及畸形或片面发展的问题。
  ⑶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发展、新突破,探索中小学“三信”教育的实施内容、策略、途径、方法等,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的教育力量,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策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将“诚信、自信、信念”三者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三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探索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整、协调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将进一步丰富道德教育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此项课题具有创新性。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 [2]  下一页

,中小学“三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