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教学管理课题报告“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03-14 23:11:32  浏览次数:750次  栏目:课题报告
标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http://www.qpx6.com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发展高科技,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2、现实背景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从总体上说,在观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
  如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教师少教是严重的失职,教师的作用、地位不恰当地被强化;在模式上,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教学现象,总能看到若隐若现的“牵着学生走”的教师的手;在方法上,总是习惯于没有多少启发性的“满堂问”,总是习惯于沿用缺少语言训练价值的纯课文内容分析;在作文方面,不充分给学生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而要求他们按照某个公共的套子——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去写一些连他自己都不明白的、只是人云亦云的空话假话和陈词滥调,这正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莫大的戕害。
  3、语文教育具有培养创造力的特殊功能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还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解释,语法的分析,而应着力于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应注意对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顿悟思维)等高级思维潜能的开发。这些高级思维是创新人才素质的本质特征,也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因此,语文学科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起创造的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人才的一方沃土。
        二、课题实施的意义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诸方面、需要各门学科的协调,它们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独特作用,在于它不仅直接孕育创造性思维的诸多品质,表现为相对独立的领域优势,而且渗透在其他各门学科之中,内化为各门学科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是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目标
  1、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中心,强调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向“会学”转化。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个性。
  (这里的创新是指小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异情况下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新方法以及精神、品质。)
  四、实施过程及一些成效
  (一) 更新观念,创设创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 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因此我们把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抓实教研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要求教师按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确立课改理念、策略,不断为自己充电补血,从思想上、理念上、行动上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
  1、 教学民主。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的角色行为必须发生变化。教师是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学习伙伴,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控制者;在教学中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中的“首席”。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引导、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种新的理念下,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课堂成了师生创造性和个性化得到张扬的场所。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二) 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1、激发想象,主动探究,巧妙识字
  著名语言文学家安子介曾说过,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我校低年级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灵活记忆。如:“加一加”、“换一换”、“配一配”、“拆一拆”、“变一变”、“字谜法”、“歌诀法”等等。通过形象语言,生动故事,猜谜编歌,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形象化,生动化。
像教学“看”字时,一位教师请一生演孙悟空表示看的典型动作,让学生理解把手(        )罩在眼睛(        )上就是看;再如,利用形声字形旁的表义性举一反三;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欣赏者,在这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创造的火花得以点燃。
  再如:学习“立”字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将“立”想象成一个人,那么一点就是人的头,一横就是人的肩膀,点和撇则是两只脚,下面一横代表地面,但有几个学生把“立”写成了“ ”,于是,教师请学生起立,问:“我们立正时两只脚怎么放?”“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他们大声回答。“那么,这个字中的脚有没有立正?”学生立刻意识到,下面应该*拢,从那以后,班上再没有一个写错这个字。由此可以看出,在字形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字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让静止的汉字“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2、质疑问难,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何以造成这种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稍逊一筹,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学校的教育注重解答问题,而不大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其实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思维、分析、想象、判断,从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提问,并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第九册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例:
  (1)课题处质疑。
  导入课题之后,教者便引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少不了对题目的琢磨”,让学生着眼课题提问题。学生积极性一下了就上来了:“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他是怎样炸暗堡的?”“最后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篇文章的?”…… 这样一提,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还提出了读书的重点。
  (2)初读时质疑。
  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同时思考有无疑惑或不懂的词、句,打上问号,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再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交流。
  (3)研读时质疑。
  主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是第8节,也即董存瑞炸暗堡的具体经过。在教学这一段时,教者先请学生一读划出描写董存瑞炸暗堡时神态、动作的句子,然后细读,体会董存瑞品质,再赏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8节,质疑。有的同学提出了“董存瑞非手托炸药包不可?有别的办法吗?”“炸药包马上就要爆炸,他为什么能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作者仔细描写了董存瑞炸暗堡时的神态、动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董存瑞的崇高品质,也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从中学到了一些写法。

[1] [2]  下一页

,“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