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小学语文论文_浅谈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_浅谈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

03-15 20:18:31  浏览次数:234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标签:教师随笔,小学教师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论文_浅谈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http://www.qpx6.com
  师:欣赏诗歌重要的是能够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
  生: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一个秋天的傍晚,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再创画面
  再创画面就是指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运用创造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进入深层意境,重新构筑画面。这种对诗情诗境的映现,融进了欣赏者的主观成分,不是依据诗人现成的描述再现已经存在的画面,而是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新画面。如我们欣赏上面说到的《敕勒歌》,除了可以看到蓝天、白云、牧草、牛羊之外,通过联想再创画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蒙古包、牧民,仿佛还能听到羊咩、犬吠和悠扬的牧笛声,清风吹拂下,牛羊时隐时现,对“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动态美感也能感受得更深刻。又如欣赏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完全是写景,这景物就像一组电影特写境头:载着“故人”的帆船渐渐远去,最后在地平线上消失了,剩下的“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我们根据诗句所写的内容,可以联想到诗句之外的画面:诗人在“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后,依然站在黄鹤楼边的江堤上远眺“唯见长江天际流”了,却还久久不愿离开。我们通过再创画面,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对老朋友依依难舍的深厚情谊,这就是诗句的言外之意。我采取借助诗境,训练说写,我是这样引导的: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剧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剧本,剧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编出了故事剧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阳光灿烂,草长莺飞的三月,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各色鲜艳的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柔和的阳光中,两个人在小路上默默地走着。他们是李白和孟浩然。孟浩然就要到扬州去了,两人依依不舍。
  他们正坐着,李白提议说:“我们去黄鹤楼饮酒作诗吧!”孟浩然高兴得同意了,他们带着白酒来到了黄鹤楼上。
  他们边喝酒边谈心,李白说:“孟老弟,你去了扬州之后,还会记得我吗?”“当然会了,有这么好的兄弟,我怎么能轻易忘记呢!”“那就好,我们就痛饮一百回吧!今天就不醉不归了。”不久,他们都沉醉在梦乡里了。过了一会儿,孟浩然忽然醒来,想到了今天是他要走的日子,就告别了李白:“李兄,我要走了,你多保重,后会有期了。”“别说了,再过两个礼拜我也会去的,那时你一定要请我吃大餐。”“一定一定,那……我就走了。”
  就这样,两位好友告别了。孟浩然的小船已经消失在天空尽头,李白还在呆呆的看着,这可以看出他们俩个之间的情谊有多么深啊!
  想象画面是阅读文学作品、进入作品意境的必由之路,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诗句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吧心中所想像的画面描述出来。这时候,学生脑中有画,心中有情,自然也就有言语表达的冲动。这时候的表达是学生原生态童心世界的展现与敞亮,是学生心灵之泉的淙淙流淌。这样过程是学生与诗(词)人心灵对话、受情感浸润与洗礼、拓展精神空间的过程,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发展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享受审美愉悦与表达感悟的言语训练过程。
  四、吟诵成韵,感悟诗境
  意境的感知与体悟是建立在读基础上的。如果满足于课堂伊始的几遍初读,那是不够。叶圣陶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朗诵的工夫,无论对语体还是对文言教学都很重要,仅仅讨论,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朗诵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的确,古诗词教学的过程的主线是诵读,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流利,由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到读得情意浓浓、浮想联翩。在诵读和吟咏中,要感受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追求古人创作时的吟咏效果,寻求与古人的情感契合和精神对话。所以学生在被诗词的意境所感染所陶醉以后,教学不应戛然而止,要再回到诵读上来。我是怎么处理古诗词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吟诵美读呢?现以小学语文古诗词《忆江南》为例。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这首词言简意赅,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那红如火的春花,蓝如宝石的春水,唤起学生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教学这首古词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致。在学生自读感知,感悟诗情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最后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进行美读。教师先范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在词上标出重音“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次教师启发学生把握读词的基调。如:教师问:“江南湖光山色如此的美,我们应用怎样的语调来传达作者的赞美之情呢?”生讨论后得出:语调稍高,感情充沛。最后投影,配以名曲《春江花月夜》,展示江南风光。请学生融入情境美读这首词并鼓励学生适当配合身体语言。指名读,其他同学给予评价,看看美读的这位同学是否做到感情饱满,是否身体语言配合的自然,是否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就在这反复吟咏中,学生陶冶了性情,激活了情感,荡涤了心灵,领略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以诗引诗,深化意境
  中国的古诗包罗万象:人伦情义、家国荣辱、玄思哲理、山水田园……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的智慧结晶、经验总结、情感的沉淀,历经时间的洗涤都永不磨灭,熠熠生辉。这虽是珍品,但选入课本的古诗词毕竟有限。以诗引诗,拓展阅读古诗词的空间,是让学生深化意境的好方法。
  所谓“以诗引诗”,就是指在学习课本古诗词的同时,引入同类的古诗词。例如,我在教学山水田园诗《鹿柴》后,引入此类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江畔独步寻花》……学生在似曾相识的诗句中,再次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又如,在教学送别诗《赠汪伦》后,引入了《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吟诵诗句中,深入体会友人间的真挚情感,依依惜别的深情……一首古诗或许不起眼,但久而久之,日积月累,便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美诗文,语文的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很有益处。
  “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实践证明,少年时期文化启蒙将决定人一生的精神价值取向,而古诗词,长久以来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他们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搭建一座通向古诗意境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作者:王国维,《人间词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2、《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年版。
  3、作者:陶文鹏编,《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4、作者:王世光,《“想象”何为》。
  5、作者: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6、作者:肖莉,《简论中国诗词中的意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xx年9月
  

上一页  [1] [2] 

,小学语文论文_浅谈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