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笔者听了两位老师的授课。
一位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找出一些描写洪水的词语,随后突然冒出一问:“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中的“冲去”能不能换成“流去”?学生略加思索后说:“不能。”随后,课堂教学便匆匆往下进行。
其实,抓“冲去”一词,只能让学生认识到洪水之凶猛,不能直接感觉到这是破坏森林的恶果,该教师的处理似有装饰点缀课堂之嫌,而无体验课文中心之意。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语言文字。教师应该始终把语言文字作为教学的凭借,紧扣语言文字去理解内容,又根据内容去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词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元素,细细琢磨词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能力。在以上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冲去”这一词语,无疑散发出了浓浓的语文芬芳,可惜没能抓准关键词来品味。
另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的。找出本段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概括了失去森林后出现的可怕景象,并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如何可怕。学生反复读书思考,最终确定“泛滥成灾”这个重点词,接着引出下文分析成灾的原因。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泛滥成灾”深入剖析,让学生明白了灾害之严重、灾害之成因,使学生对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有了深切的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每一字每一词也不放过,要指导学生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字眼,抓出能突出课文主旨的中心词、浓缩主要内容的概括词、展示文章思路的线索词、最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词。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品出关键词的“意”。教师不只是让学生读懂词语的表面意义,更要体会出词语背后的意蕴与情感,感受那言尽而意未尽之意。要指点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再现词语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领会浸润其中的主观评价。还要品出关键词的“妙”,可用删词或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辨析词语在语境、情意、文采、读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在比较中真切地感悟到作者锤词炼句、铺陈华章彩文的匠心,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学习重点段时,教师若抓准关键词语来切入,会取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我们只有潜心研读文本,吃透每一字、每一词、每一标点,才可能引导学生捕捉住文章的“领”。
作者:张文高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营海小学
来源:教育导报
相关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