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简单化、浅表化、粗糙化、试题化,正威胁着阅读教学对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培养功能的发挥,需要语文教师警惕。
阅读文章,既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所谓“读进去”,就是读懂文本、读懂作者,理解文本。所谓“读出来”,就是要求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产生阅读的“价值感”和“创新感”,实现“深度化”阅读。
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这是一首散文诗,自然是以读与品为主,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诵读,让学生品悟,让学生交流分享,拓展教学深度。
◆教学片段◆
诵读后,我先组织同学们与文本进行“隐性对话”,再组织课堂交流活动,进行“显性对话”,畅谈自己的品味和感悟。
生1:我喜欢“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这一句。作者用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的英姿,突出了海燕矫健的身影和抗击乌云的大无畏精神。
同学们静静地听着。生1说完后,没有掌声,似乎这样品味理所当然,谁都想得到。
生2站起来:我也喜欢这一句,我觉得“一会儿”连用两次,表示了瞬息之间两种动作的交替进行,迅猛异常,这与暴风雨来临之时的变化迅速相协调,从而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势以及内心迎接暴风雨的欢乐。
生2讲完,部分同学鼓起了掌。说明他的感悟,是这部分同学没有想到的,给了他们新鲜感。
生3站起来了:我也喜欢这一句,不过,我的理由不同。我觉得“碰”和“直冲”两个词用得特别好。(老师:请说说看)它不仅写出了海燕飞翔的实际状态,以及生1所说的“海燕矫健的身影和抗击乌云的大无畏精神”,它更写出了“海燕”的情感态度,可谓爱憎分明。“碰”,给人以亲切之感,因为它“碰”的是大海波浪,而大海波浪象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表明“海燕”对人民群众力量的亲近和赞美;“直冲”,给人搏斗之感,因为“海燕”面对的是乌云,乌云正好是黑暗势力的象征,表明了它对黑暗势力强烈的憎恨之情。作者的用词很讲究,不知不觉中道出了自己的爱憎。
生3的发言刚结束,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时,生4站起来,补充道:大家看,“碰”使用的“翅膀”,“翅膀”犹如海燕张开的双臂,他在拥抱人民群众。而“直冲”,诗人用了一个“箭一般”,这还不只是表明速度快,更重要的是,“箭”是射向乌云、射向黑暗势力的武器。
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咬文嚼字,独特细腻地感受品味,互成资源,互启智慧,层层深入,品出了海燕的形与神,品出了海燕的情和义,开辟了阅读新境界。这就叫做品悟,这也叫阅读的深度。
◆教学反思◆
精彩的阅读教学细节、片段,是师生共同在课堂依势自然“创作”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阅读品质能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而且能催生学生崇尚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这也是阅读教学深度的表现。
阅读教学的深度,可能来自于不同的“点”,产生于不同的“环节”,诸如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晓畅,对字词句的理解,对文脉文意的把握,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对疑难问题的破解,对解读感悟的创新,对艺术手法的透彻,对哲理的感悟,对人生的顿悟,以及思维方式的碰撞,课堂生机的促成,智慧成果的共享,等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教学不停留在“浅表层”,要有追求阅读教学深度的意识,并善于捕捉和推演有用的“信息”“资源”,还需要用教学智慧组织学生对聚焦点进行深入地“挖掘”,共同经营出课堂的“神奇”。(
者■伍阳斌单位:四川省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
来源教育导报,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 不能忽视“深度”
相关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