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学生写作文要么无话可说,要么空洞乏味。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收集整理素材用于作文,长期以来一直被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采用。但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并非唾手可得,需要思维加工,更离不开情感和收集整理技巧,这也正是许多学生难以写出高质量作文的主要原因。许多老师和作文理论书籍都认为,只要老师不加限制,任由学生思维驰骋(即放手作文),多练笔,就一定会有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写出好作文。其实不然。纵观作文“差生”,他们也与其他学生一样,练笔的时间不少,为什么就没产生质的飞跃呢?原因很多,老师指导缺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作文中的生活并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作文。前者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后者却像浩瀚的大海,哪里有珍珠,没有技巧,仅靠乱碰是很难找到的。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多数学生没有能力独立从生活中提炼出别具一格的写作素材,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生起步作文时就放手,让学生单独写作,值得商榷。
作文中的生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群体体验生活,再现生活的过程。既然是老师指导,难免会有“千人一腔”之嫌,不这样起步作文也许就举步维艰。作文训练与学走路不同,走是人的本能,有许多孩子不需要别人教也能学会,写作文却不行,写作文需要思考,什么该写,该怎样写,没有老师的指导,除了少数天才,多数儿童无法完成。根据作文需要,重现或创造生活情景集体体验生活,虽说束缚了个别学生的思维,却有利于传授写作技巧。毕竟写作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作文生活化,其实质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作文课制造的特定作文情景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作文生活丰富化
作文素材按来源分可分为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两大类。小学生应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为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尝试。但这些还不够,我们还可以人为制造出一些写作情境出来。例如:一次作文课,上课铃响了很久,我故意躲起来不进教室,任由学生争吵,然后拟定作文题目《老师迟到了》,稍加指导,学生就写得有血有肉。
电视、电脑、数码相机、录音机……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派上用场的设备设施,听录音想动作,看短片说作文……只要我们不断开发生活资源,就一定能避免集体体验生活的局限性。
二、作文训练系列化
作文训练应由易到难,怎么做才能做到“易”?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从不会到会,再到熟,需要老师精心安排训练过程。写作技巧也需要巩固和复习,学生掌握技巧有先有后,教会一种写作技巧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复的训练容易让学生疲劳,丧失写作情感,在训练中,笔者注重了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以写“我”为主题的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例,笔者拟订了如下题目:《我的自画像》、《听听我是谁》、《相片里的我》,还借助数码照相机把学生拍下来,写《我上电视了》。不同的作文题目,相同的训练内容,同中求异,给学生新鲜感,学生容易在反复训练中找到规律,增强信心。
三、作文评价分层化
与其他老师不同,笔者从不大面积修改学生作文,也很少大面积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可以放大,缺点却可以缩小。评讲作文时,优秀作文单独拿出来点评,缺点和不足却是经过老师精心组装过的,往往百病丛生,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话说。
作文离不开生活,但生活并非就是作文。作文题目可以重复,作文生活却力求创新。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生活只会让学生觉得陌生,缺少情感,当然也就无法起到很好的练笔效果。用心悟、用情写,精练笔、多体验,这也许该成为起步作文训练中作文生活化的本质。
作者:彭富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市中区赤化中学
来源:教育导报
相关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