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为公开课鸣不平

为公开课鸣不平

03-16 14:51:54  浏览次数:110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标签: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五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为公开课鸣不平,http://www.qpx6.com

  
  偶然的机会,读到《将“公开课”彻底埋葬!》一文。读罢此文,总觉得这位教师对公开课误解太深,言辞过于偏激。身为一线教师的我深为公开课鸣不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毋庸讳言,诚如这位教师所言,时下的公开课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的组织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追求轰动效应;有的所谓“专家”,浑水摸鱼,打着公开课的招牌进行学术诈骗;也有的教师功利思想严重,把公开课当作跳板,妄图借公开课之机,一举成名,出人头地。但我们决不能因为公开课有不完善的地方而简单地将之“一棍子打死”,更何况这本身不是公开课的错,而是某些组织者和执教者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的问题。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市场上有假冒伪劣产品,就否定市场经济本身;更不能因为孩子身上有脏东西,就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
  相反,公开课作为教学研究的有效载体,对于加速教师的成长,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钻研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模式、推广教学经验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功不可没,岂能一禁了之,轻言放弃。
  一、公开课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平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教师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甘做“教书匠”,以至教了多年的书却没有任何长进,毫无建树。而一旦轮到上公开课他们却决不马虎,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对待。当然这不排除有的教师是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但公开课确实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少教师大受其益,从此改写人生。
  “人要脸,树要皮”。为了上好公开课,不少教师孜孜以求,“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主动去学习课改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乐此不疲。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最好能一炮打响,一举成名,开课教师不遗余力,使尽了浑身解数。他们可以不耻下问,甘做小学生,有时可以不辞辛劳地异地拜师求教。公开课使教师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对于公开课而言,教师最大的收获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其准备过程。每次公开课都会使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教学技巧日渐成熟老练。通过公开课的磨练,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也为其他教师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态势。公开课无疑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成功的舞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试想,如果没有公开课的促进和推动,有多少教师愿意如此投入,以至废寝忘食地研究、推敲和揣摩,并且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试上,通过千锤百炼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火如荼、浑然天成。在自己准备公开课和协助他人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因此,何乐而不为!
  二、公开课为校本教研提供了“载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堂是课程改革的“试验田”,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本教研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公开课的实践、探索和引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谓的校本教研只能是坐而论道,充斥的是没有方向、没有内容、不切实际的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而公开课作为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做到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确保了其方向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以公开课为“抓手”,以听课、评课为主要方式,通过解剖麻雀,对于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大家相互讨论启发,集思广益,共同寻找对策,求大同、存小异,力求克服不足,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而对于在公开课中发现的成功经验和教师独具慧眼的做法,听课教师可以借鉴吸收,为我所用,并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传播,由点带面,“共同致富”。公开课牵住了“牛鼻子”,切中了问题的“要赅”,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使校本教研走出浮华,走向实在,对于听课教师和开课教师来说是双赢的。
  三、公开课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样板”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固然离不开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以增长见识、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但公开课与理论学习相比,对教师的影响则更大,其样板、示范和辐射作用决不能低估。公开课直观形象,教师通过观摩可以从中吸收别人成熟的教学方法,大大缩短了其成长周期,避免了自己在摸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弯路。
  当然,在公开课的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一些“浮华”和“作秀”的成份。由于公开课源于日常教学,又高于日常教学,所以有的只是作为一种探讨和尝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的公开课与家常课有着很大的距离,在家常课中并不实用,教师即使想学也学不会。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照搬照抄,邯郸学步,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但不管怎样,公开课毕竟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起到了示范、启发和指导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方法我们可以大胆吸收,不足的地方也可以引以为戒。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毛病我们自己平时上课不易觉察,一旦出现在公开课上,就觉得特别“刺眼”,通过观摩公开课,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避免自己重蹈覆辙。退一步讲,有的公开课即使我们学不会,但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较为前沿的信息、前瞻的理念,可以拓宽教师的思维,开阔教师的眼界,对教师改进教学有很好的启发和导向作用。有的教师听了一堂公开课后,点燃了激情、唤醒了潜能、触发了灵感,悟出了不少道理,并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反复推敲,长此以往,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渐完善。
  四、公开课为教师相“亲”创设了“氛围”
  不可否认,在公开课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的片面理解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公开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缩水”的现象。有的公开课成了全校教师乃至不少学校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开课教师的独创成分几乎为零,只是起到了“传声筒”的作用。
  然而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学科教师鞍前马后、献计献策、众志成城的场面,着实让人感动和欣慰。为了解决问题,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为了使教法更趋合理,教师精益求精,甚至不同学科的教师也毫不保留地出点子、想办法。有力的出力,没力的跑腿,甘为他人做“嫁衣”,折射出教师无私奉献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行为使文人相轻变成了文人相“亲”,扭转了以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追名逐利,教师间勾心斗角,相互封闭,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局面,“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合作过程中,成就了他人,发展了自己,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公开课短期付出,长期受益;个别课付出,所有课受益;少数人付出,多数人受益。既然公开课有如此大的优点,干吗要平白无故地退出历史舞台?就算公开课有瑕疵,也不至于要彻底埋葬。关键是我们要摒弃浮躁,扬长避短,以理性的态度、长远的眼光、求实的精神,使公开课更加完善和成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公开课鸣不平
《为公开课鸣不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