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中“高矮”的内容。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高矮”一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厚薄。教材内容是让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发现事物的高矮关系,然后学会比较人的高矮,再通过一组练习来呈现事物的长短、厚薄关系。从教学内容来看,进行高矮、长短、厚薄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的学习目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本节课分为“初步感知——直观比较——操作练习——发展新知”几个层次来教学。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与学生交流,问:“你和××比,谁高一些?”一般孩子能回答出来,但有的孩子连蒙带猜,还有极少数不知所云,可见一年级的学生对高矮、长短、厚薄已有了初步的感受。通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绝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正确的方法,例如使比较的两个孩子站直,另一个孩子来观察、比较。这说明:学生对于比较的正确方法及更深层次的比较的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PGN0076.TXT/PGN>与点拨者。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的关系,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厚薄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通过四人小组比高矮的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通过练习和游戏,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世贸大楼图片一张,彩带三条,小蚂蚁回家的模拟图。
教学流程
一、感受高矮的存在。
1.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
(2)出示图片:美国纽约世贸大厦。
(3)提问:看看这幢大楼,把它和周围的楼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生感叹:它真高!)
(4)讲解:这栋大楼有110层,曾经是美国纽约最高的楼。但是由于恐怖分子的袭击,它已被夷为平地。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都感到很气愤。设想一下,假如你以前曾经有机会站在这座楼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
生1:会很怕。
生2:我会腿发软。
生3:那么高,我会觉得像要掉下去一样。
(5)比较:你平时站在我们教学楼3楼或4楼走廊上往下看,也会有这</PGN0077.TXT/PGN>样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世贸大厦比我们的教学楼高得多。
(6)出示课题:世贸大厦比我们教学楼高,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楼比世贸大厦怎么样?(生:矮。)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与高矮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高矮。)
【原教材主题图的“高矮”关系不明显,教师大胆舍弃原主题图而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选择这一题材的依据,一是这幅图中世贸大厦像个擎天巨人一般在密集的楼群中异峰突起,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好高啊”,直奔主题;二是“9·11”事件轰动世界,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对各种媒体中的相关报道也并不陌生。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件事情的熟知程度及关注程度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想像。将数学课堂与关注时事、关心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认识生活中的例子。
师:平时你们见过像这样比高矮的例子吗?
学生踊跃发言,列举了许多例子。如,中南大楼比教学楼高,红绿灯比汽车高,草地比山峰矮……
3.学生自由活动。
在背景音乐中,学生自由下位寻找教室里“高矮”的例子,自由讨论。
【由远及近,由抽象到直观,学生自己发现、探讨,举例子、找例子,充分感受高矮的存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另外,让学生自由下位寻找、讨论,打破传统课堂严肃、拘谨的组织形式,还学生以自由、轻松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比较人高矮的方法。
1.引入。
(1)估计:刚才有同学发现
的身材有高有矮。下面请两个同学——××和××站起来,大家估计一下,他们谁比谁长得高一些?
(2)提问:他们估计得对不对?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他们</PGN0078.TXT/PGN>谁高谁矮呢?
生:比一比。
(3)比一比:验证××比××长得高,××比××长得矮。
2.出示课本第16页图例。
(1)谈话:(出示左图)小强和小丽也在比身高。看这幅图,谁能很快告诉我,谁高谁矮?
生1:小丽高些。
生2:小强比小丽高,但是他踮起脚跟了。
(2)提问:小强是踮起脚跟才比小丽高,你们认为怎样比,才知道谁长得高呢?
生:小强要把脚放平再下来比。
(3)交流:(出示右图)他们又比了一次,再看他们是怎样比的?谁长得高一些?
生1:一样高。
生2:小强比小丽矮一点点。
(4)反馈:像左图那样比,我们能不能说小强比小丽长得高呢?(生:不能。)看来,比身高的时候,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平面上。现在你们会比身高了吗?
3.小组活动。
(1)内容:前后四人一组,比一比,谁长得最高?谁长得最矮?
(2)要求:小组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商量好以后,再下位比一比。
(3)学生活动约3分钟。
(4)反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演示边说方法。
组1:两两相比。
组2:一个人和三个人依次相比。
组3:站一排相比。
【在这个活动中,四人小组首先要商量确定方案,然后分工合作、操作实验,最后在全班演示汇报,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体验。】</PGN0079.TXT/PGN>
三、课间休息。(略)
四、练习(课本第17页)。
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
师:(出示模拟图)蚂蚁三兄弟要回家,他们走了3条不同的路,看看谁走的路最短?谁走的路最长?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学生的想法。
五、游戏。
1.激趣:请××和××上讲台来,同学们猜猜看,我让他们上来干什么?(生猜)看看他们俩谁比谁长得高?
2.活动: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变得比××高?
3.其他学生指导,这两个学生表演。
(学生情绪高涨,出现了许多方法,如矮个学生踮起脚,高个子蹲下来,矮个子站到板凳上,另一个学生把矮个学生抱起来,等等。)
4.师:还能怎么办?谁来帮帮他们?
5.谈话:你们想出这么多方法使两个同学的高矮发生了变化,真聪明!其实长短、厚薄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可以变化的,这个问题留到课下你们自己试试,好吗?
【“想办法使矮个子变高”,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有趣,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来,课堂气氛也随之被推向高潮。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高矮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此时,教师指出长短、厚薄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可以变化的,延伸至课外,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其成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教材中原本是用一个生活情景——“两个小朋友扶盲人爷</PGN0080.TXT/PGN>爷过马路”引出高矮。图中高矮关系并不明显,而且容易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如树在台阶上,看似很高,实际不一定比马路上的汽车高,这就有干扰作用。所以我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9·1”事件,引出世贸大厦比其他楼高的图片作为主题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更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