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最小公倍数、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案例

《最小公倍数、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案例

06-24 06:06:33  浏览次数:625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标签: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最小公倍数、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案例,http://www.qpx6.com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对两个导入片段的思考
  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李剑平
  [案例]
  1、最小公倍数(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金元才)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
  生:报数1、2、3......
  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6、12、18......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两次都要站起来吗?
  生:我报的数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要站起来。
  师:说的好。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可以说6是2和3公有的倍数。报12的同学你能说说吗?
  生:我报的数12也是2和3公有的倍数,所以也要两次都站起来。
  师:说的有理。这样的数还有吗?
  生:18、24、30......
  师:像6、12、18等这些数都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可以简称为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想一想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
  生: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的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添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2、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贺环)
  师:同学们,自己到商店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买过些什么?
  生:钢笔、铅笔、作业本......
  师:好的,买过的东西真不少,像你们买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商品。那么,你在买商品时,应付多少钱是怎样确定的呢?
  生:看看要买的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就行了。
  生:不行,有时还得乘。
  师:怎么乘?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作业本每本5角,买2本就得用5乘以2,买3本就得用5乘以3,这样才知道应付多少钱。
  师:说得棒极了。看来,我们学过的乘法应用题这下可派上用场了。那么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思考]
  实践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这一要求。片段1从学生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展开讨论,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片段2围绕学生熟悉的“买东西”这一实际生活问题,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从这两个成功的导入片段,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新课的导入,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新课的导入也应该着力体现这一教学理念。
  ,《最小公倍数、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案例
《《最小公倍数、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案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