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苏教版语文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03-15 23:54:24  浏览次数:109次  栏目:苏教版语文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 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教学赏析,http://www.qpx6.com

  
  师:你们喜欢听谁的歌?
  ……
  生:刀郎。
  师:你是实力派的!我也喜欢刀郎的歌。(板书:刀郎)
  师:说起刀郎,我总忍不住要发笑。因为刀郎这个名字和一种昆虫关系很近。
  生:什么昆虫?
  师:刀螂呗!(给“郎”加“虫”旁。)
  师:有谁知道“刀螂”?
  ……
  师:“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生:(读完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阅读教学应从“悦读”始。有“刀郎”而“刀螂”而“螳螂”,激活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在导入新课后,陈老师又从文体和文题入手来完成整体感知,真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样设计,学生就有一个清晰的读书思路,便于在大块时间内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
  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他固执不听,并且说,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这样,同位之间互相说说。
  生:(同桌互说)
  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说得不错,比刚才又精炼了。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
  生:主要讲了吴王和少年。
  师:那能不能把刚才的内容再“减肥”?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让他打消了攻打的念头。
  师:双“瘦”了一大圈,还能再“瘦”一点吗?
  生:(无语)
  师:想一想,吴王和少年,主要又写谁?
  生:主要写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题目是“螳螂捕蝉”,而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也是因为少年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所以说主要写少年。
  师:有道理。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因为从课文的第二节开始,一起到最后,课文里都写了少年的事,写少年最多。
  师:会看书。从字数上也能看出来,有道理。那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陈老师没有包办,而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把书读薄”,学生的概括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且渗透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读书方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显示了教师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艺术!】
  师:智劝!这个词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

www.qpx6.com

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这一遍我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
  生:(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
  师:说得好!一个是为国分忧!一个是勇气可嘉!
  生:读“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生: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掌声响起。)
  师:你有理有据,连用三个“说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雄辩家的魅力!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
  生:这位少年很聪明。
  生:他很爱动脑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师:前面已有同学说这叫什么劝?
  生:智劝。
  师: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妙劝。
  生:巧劝。
  师:能用四个字说吗?
  生:拐弯抹角的劝。
  生:旁敲侧击地劝。
  师: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足智多谋的人。
  生:有勇有谋的人。
  生:有胆有识的人。
  生:胆识过人的人。
  生:机智勇敢的人。
  【教师以“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从这个教学片断还可以看出,陈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是一种深刻的阅读体验。教学《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现在的阅读教学不知怎么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应该说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取向之一。而目前的状况是“读、写”有余,而“听、说”不足。不知你注意了没有,现在就是六年级的学生你让他说一句话,或是概括一段话的意思,或是就一段话谈感受等等,学生的言语表达就很成问题,要么语义模糊,要么用词不当,要么表达不完整等。而陈老师就有敏锐的语文意识,结合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能言善辩”,这是非常有眼光的!】
  生:(读)“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

www.qpx6.com

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这叫“不露声色”,沉住气!
  生:我觉得他很有计谋,很有方法。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掌声)
  【有句俗语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看来只要教师愿意领学生走进课文,学生还是有能力“修炼”的。以上片断就已证明了这一点。阅读是主体意识下的生命体验活动。在陈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如花绽放!在学生的感悟、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好像课堂中连接着无数根“磁力线”,构成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动人情景。】
  师: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要不慌不忙地读。
  生:要很沉住气地读。
  生:要不紧不慢地读。
  师:就按自己的体会,好好说说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只有理解了文字间的感情,朗读时才会赋予文字以感情。这种朗读效果远比告诉学生何时读快些,何时读慢些要好得多。陈老师就深谙这一点,真情随读而生,水到渠成。】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把这段话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分配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不看书,能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有两生在掌声中上台。)

[1] [2]  下一页

,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教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