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苏教版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解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解读

03-15 23:52:29  浏览次数:946次  栏目:苏教版语文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解读,http://www.qpx6.com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

www.qpx6.com

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我的解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解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很有名的游记。本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介绍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叙述的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详写孔隙、内洞,紧扣住双龙洞的特点。
  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文章第一段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第二段则描写了路上的美景。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这有点类似于《三亚落日》的写法——写海南的热带风情是为了衬托落日的美丽。同样的,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教学这一段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色彩美。
  外洞“大”,孔隙“窄”,内洞“黑、奇、大”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中描写孔隙的这一段,为了表现孔隙的窄小,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描写:1)船小2)行船方式3)乘船姿势4)乘船感受。内洞的“奇”主要抓住两点来写:一个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个是形态万千、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做一做下面15楼提供的小实验:人造钟乳石。之所以颜色各异,那是因为里面含有其它矿物的缘故。
  另外书上六幅图像电影胶片一样再现了浏览的顺序和景点。第一幅图是洞口,第二幅图是外洞,第三、四两幅图

www.qpx6.com

孔隙,第五、六两幅是内洞。教学时可以利用这六幅图,让学生过电影般回忆游览的情形。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