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教学管理课题研究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方案

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方案

03-14 23:03:47  浏览次数:716次  栏目:课题研究
标签: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方案,http://www.qpx6.com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专家依据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结构关系认为: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或称“后工业时代”,或称“信息时代”,或称“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中,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始农业时代的“人口及体力”,农业时代的“自然条件及劳动力”,工业时代的“资金、技术和机器”转到“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当前,世界正向“全球化”、“多极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世界各项竞争的焦点最终都集中于一点——人才、人才竞争。社会要发展,民族要生存,教育担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光荣而艰巨的重任。社会的飞速发展向我们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课题,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手段等,应当进行哪些改革,才能尽快培养出大批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开发少年儿童潜能;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全员的平等发展性,学生学习的全程参与性,学生活动的自主、自觉、独立性;素质教育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学生基本素质结构的健全,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水平,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人格力量的作用发挥上。因此,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方向是要研究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为“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创造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建立良好的学生发展机制,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面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标教学必然面临改革和发展的问题。目标教学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及管理体系等都面临着自身的改革和创新的问题。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教师的创新性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没有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当前,我国目标教学研究与发展,面向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教研工作者对“教学目标体系的创新”、“目标教学模式的创新”、“达标方法的创新”、“教师教学风格的创新”等问题已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有益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刻性。根据以上背景,我们结合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目标教学与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的规划,提出了“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这一子课题。       二、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创造性及基础性的“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围绕“课堂”中心,以“策略”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研究的基础、关键和重点,辐射目标教学理论、目标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目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便更加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适应素质教育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在目标教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运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策略。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实验班学生在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达标方法、自主设计达标程序、自主创新表达等学习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建立起对创新性教师的评价标准体系。5、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逐步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教研、科研能力的创新性教师队伍,促进我市教师整体素质及教学水平、能力的提高;促进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从经验型、传承型向研究型、创造型的转型。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子课题)1、目标教学课堂教学创新教学策略运用研究。2、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程序和方法研究。3、创新性教师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性质及主要技术线路本课题研究属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应用国内外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模式、教学评价机制等;结合国家对素质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通过探索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程序和方法,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创新性教师的评价标准,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中小学教师掌握课堂教学创新策略有效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水平和能力;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培养好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的目标。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法:学习研究中外目标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论著;学习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学习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学习研究有关创新教学策略;学习中外先进的教师在职培养模式等理论。2、研究法:在先进的、多元的、相关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目标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融合、设想、构建,提出“目标教学课堂教学创新教学策略”、“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程序和方法”、“创新性教师评价标准体系”。3、实践法:大胆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目标教学课堂教学创新教学策略”、“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程序和方法”、“创新性教师评价标准体系”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吸取教训,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总结、归纳、提升出理论成果;以实践经验为检验标,对初步形成的成果进行调整、充实、完善,最后得出最终研究成果。       六、本课题研究及应用的范围1、地域:我市所辖的9个县(区)。2、层次:城市、农村、山区学校三个层次。3、对象:普通中学和小学各学科教师。       七、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2年4月——2002年6月)1、邀请省内外专家,参与共同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3、认真规划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制定本课题的研究的具体方案。4、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研究阶段(2002年7月——2003年8月)1、组织理论学习。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进行专题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中外目标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论著;学习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学习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学习研究有关创新教学策略专著等;学习中外先进的教师在职培养模式。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研究收获、体会的交流研讨活动。2、初步提出中小学“目标教学课堂教学创新教学策略”、“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程序和方法”、“创新性教师评价标准体系”3、编著出版《创新教学策略》(理论专著)。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阶段(2003年9月——2004年12月)1、在实验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2、及时推广应用理论研究成果,使之能最快、最大限度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及时总结、归纳、提升教学实践经验,使之能最快、最好地理论化。3、分层次对中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及水平进行考核。4、调整、充实、完善研究,得出阶段性研究成果(阶段研究报告)。第四阶段:鉴定验收阶段(2005年1月——2005年8月)1、对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得出综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2、全面整理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3、申请全国课题研究委员会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        八、本课题研究的组织组    长:李永云(玉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所长)副组长:吴永林(玉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组    员:沈晓云(玉溪市教科所师训研究室   主任)                                        刘燕崇(玉溪市教科所信息中心    主任)                彭慧勇(玉溪市教科所小学研究室   主任)                李正明(玉溪市教科所中学研究室   主任)                刘兰芝(玉溪市教科所中学研究室   副主任)                孙绍华(红塔区教科所    所长)                王定才(易门县教科所    所长)                唐文明(江川县教科所    所长)                龙伟忠(华宁县教科所    所长)                王曙忠(峨山县教科所    所长)                罗树伟(通海县教科所    所长)                杨    忠(新平县教科所    所长)                梅    军(元江县教科所    所长)                张    森(澄江县教科所    所长)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形式1、编著出版《创新教学策略》(专著)2、编辑课题研究报告集。3、编辑课题研究论文集。4、形成中小学创新性教师评价标准。5、编集创新教学录像集。6、编集创新性教师成长历程资料集。        十、本课题研究的保障与措施1、组织保障:市教科所领导参与、组织、领导课题研究。每个县(区)中小学各确定2—4所作为重点研究实验学校,带动其余学校也积极主动参与研究实验,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充分发挥优化的组织结构优势。2、指导保障:市教科所要发挥上下联系的纽带作用,定期邀请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及其他全国知名专家进行理论指导,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性和指导性作用。市教科所要会同各县(区)教科所定期对实验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指导,保证课题研究实验的正确性、先进性和科学性。3、经费保障: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和多渠道自筹相结合,逐步使所必需的经费到位,确保课题研究实验的顺利进行。4、时间保障:坚持经常性研究活动,全市性的大型专题研讨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对研究实验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指导,每学期不少于一次。5、学习保障:研究实验前期,组织开展系统、完整的国内外有关“素质教育”、“目标教学”和“创新教学”的理论培训。每年坚持组织课题组成员、课题实验骨干教师到省内外考察学习。6、资料保障:分阶段突破、推进,及时积累经验,重视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收集的材料包括论文、教案、教学评析、课堂笔记、教学录像、照片、图片、教具等,并及时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每学期实验教师要做出小结,每学年要作出年度总结。实验结束时要写出实验报告,并把成果推广应用。课题组要有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要采用“先易后难、集中攻关,突出重点、整体提高”的方法推动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