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建立了奥尔夫教育全套书籍的系列体系,并由威廉•特维腾
www.qpx6.com霍夫写序文。这些书由朔特公司开始计划于1931—1934年间出版。从这以后,有关奥尔夫教育的书籍都是由朔特公司出版。后人认为,对于奥尔夫教育的推广,朔特公司有很大的功绩。当然,这样一个具有很好开端的发展势头,由于德国的政局改变,首先是奥尔夫在教育界的支持者、原文化教育部负责音乐教育的凯斯滕贝格的被解职,使他的音乐教育改革和实验中断。虽然京特学校和它的表演组织还继续存在,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却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和思想观念上的纷争而引起异议,特别是当局对奥尔夫的教材中所采用的许多诗歌的作者也不再被承认为借口,取消了他的很多已经出版的歌曲作品的使用资格。在这种情况下,奥尔夫便逐步退出了京特学校。1944年,京特学校由于政治压力而关闭。虽然如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改革思想并未况灭,他在京特学校的研究和尝试,已经为他日后以语言、音乐和动作的综合一体作为音乐教育的整体教学方式的观念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在脱离教育领域之后,便重又日到他的创作中去,发挥他的创作才能。虽然在1948年他又重返音乐教育领域,其事业又有更大的发展,但是他的音乐创作并没有停止。1973年,在他78岁高龄时,奥尔夫还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大作品《世界末日之剧》。在整个战争期间,奥尔夫住在德国。当然,从创作的延续性讲,在奥尔夫从事音乐教育时,他的创作并没有停止。但是作为德国的当代作曲家,奥尔夫为自己赢得声誉的作品,大都是在1935年前后创作的。其中主要包括:大合唱《城楼的重建人《乐队前奏曲》(1925);《钢琴和古钢琴的小型协奏曲》(1927);《威廉•柏德主题乐队舞曲》(1928);《根据威廉斐尔歌词创作的无题大合唱》(1928);《卡图里•卡尔米纳》(1930~1933);《学校音乐教材》(1934);《卡尔米纳•布拉纳》(1935—1936)。另外还对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负心人》、《阿丽安娜的悲歌》等进行了改编。
这时,他的音乐创作因为有了前一时期在音乐教育方面所作的种种积累,在创作观念上也就更为明确了。他在音乐戏剧作品中努力恢复最古老、也是最具原本意义或者说是原始的艺术形态和精神,这就是在艺术创作中,将音乐、舞蹈与戏剧联为一体。奥尔夫仍是在音乐中强调节奏是最重要的基础。因此,他的创作也被人称之为“原始主义”(也有称作“新古典主义”)。
作为慕尼黑“巴赫学会”的成员,奥尔夫又开始了在音乐戏剧创作方面的新的研究,他重新编配了许多巴洛克早期作品,并在当代音乐协会的赞助和一些著名作曲家如巴托克(Bartok,匈牙利作曲家,1881—1945)、奥涅格(Honegger,瑞士,1892-1955)、兴德米特(Hindemith,1895—1963)的帮助下,他以传统巴伐利亚神剧的风格,改编了巴赫的《圣•路克受难曲》,上演并获得成功。
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奥尔夫要想生存下来,不得不离开音乐教育领域,而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能够与他少年时期的音乐戏剧理想相合的,也只能采取一种特殊的路子,以古老的童话、神话为题材,或者转向距今甚远的中世纪。但是,奥尔夫仍然是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融于创作中,在;日的题材与新的音乐形式的结合中,寻求所的音乐创作灵感。
从1931至1932年,奥尔夫的许多戏剧音乐作品面世并上演。1933年,奥尔夫离开慕尼黑巴赫学会,开始完全投入作曲。从1935到1942年,奥尔夫共创作了三部成熟并有影响力的舞台作品:《卡尔米纳•布拉纳》(Carmina Burana,有译作“布兰诗歌”、“巴伐利亚歌曲”、“世俗歌曲”等,1935——1936)和两部根据格林童话改编的“童话歌剧”(Marchenoper)——《月亮》(Der Mond, 1938)和《聪明的女人》(Die Kluge,1942)。其中的“童话歌剧”最初的写作动机是给成年人看的,并不是单纯取悦于儿童的配乐剧,但是后来的结果是儿童也很喜爱。这三部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与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中的音乐语言相统一。其中1942年发表的《聪明的女人》,作为他较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同他的许多作品一样,也是以节奏为音乐展开的基础。因此,这些音乐作品以其明快的音乐性格、浓郁的民间风格和质朴自然的表现手段,引起了许多学校教师的兴趣。这表明奥尔夫虽然重返创作舞台,但其艺术宗旨却没有改变。
1937年,奥尔夫的第一部舞台作品《卡尔米纳•布拉纳》的演出在法兰克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时,奥尔夫已是42岁。他在演出后,写信给为他出版过许多作品的出版商,说:“迄今我写过的作品,而遗憾的是你都已经出版了,你可以全部销毁!我的作品全集将从《卡尔米纳•布拉纳》开始。”⑾
奥尔夫的这部作品取材于一本哥利亚(Goliath)诗集,⑿ 也是他在39岁时得到的一个手抄本。这部流传干13世纪的手抄本,是一些世俗歌曲的汇编,原稿子19世纪首次发现于南德巴伐利亚的—所修道院,1847年由语言学家安德烈亚斯•施梅勒(Andreas Schmeller)整理出版。大部分的诗是中古拉丁文,少部分是白话德文、法文。奥尔夫在得到这部诗集后,如获至宝而被深深吸引。他时常彻夜未眠,他想以这些古代诗歌为依据,创作一部包括歌唱和问回的舞台音乐作品。这部剧由春、小酒店、爱情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完全是世俗化的内容。其中汇集有200多首民间诗歌和歌曲,大多为爱情歌曲、讽刺歌曲、席间歌曲和少数宗教歌曲。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春之歌人《在小酒馆里》和《爱情歌曲》三个乐章,以及一首贯穿着的主题歌联接起来。这部作品音乐上十分突出的特征是其强烈独特的节奏性。所采用的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动力发展的音乐技法,在和声中避免使用过于复
www.qpx6.com杂的节奏及半音音阶的精细形式,也找不到刻意的对位作法。他以全新的概念进行尝试。奥尔夫通过这部作品证明,成人听的音乐作品也可以用很简洁的手法来写,而且也可以写得很美。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奥尔夫关于音乐戏剧的创作理想。关于这部作品中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奥尔夫在刀岁接受一家电台的采访时曾回忆道:“很多朋友听说我要用拉丁诗创作,都好意的劝止我,他们认为拉丁文是死了的语言,观众怎么听得懂呢!”但是奥尔夫认为拉丁文曾是欧洲人民的共同的语言,“语言即心灵”(Spracheist Geist),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心灵力量的散发,而不是单纯技艺的感官刺激(Aetistische Reiz),因此他说:“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只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了!”⒀
奥尔夫的这部作品不仅得到音乐界,并且也得到戏剧界、舞蹈界的青睐,正在于这部作品本身具有的“完全戏剧”(Total Theatre)或者说“整体艺术”(Gesamtkunst)特性,音乐、舞蹈、戏剧多样艺术形式、古老与现代各类要素的结合,使艺术家、观众们都得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部作品在当今世界上是音乐会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已被灌制了对多种唱片。目前全世界每年上演100多场次,多数作为音乐会、少数作为舞台音乐形式来上演。由此也可见奥尔夫在音乐史上居有的重要地位。
,幼儿时期接受的艺术教育奥尔夫教学法 更新
奥尔夫教学法 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