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听了王仁元老师执教的〈变色龙〉,不禁引发了我对于名师上示范课的一点思考。
一、公开课到底是为了展示自己,还是成就学生?
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切的教学研究都应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知识接受的更快,更易于让学生掌握。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一直以来,公开课从上课到评课都有表演化的趋向,甚至一些大型的赛课之前,老师们都会毫不掩饰的反复演练,美其名曰:磨课,这样的课越来越脱离我们的教学实际,常常在听课后,有教师议论:假如让这位老师就用我的班,事先不和学生做过多沟通,不知道还能不能上出这样的效果来?这其实就是在说:这位老师展示了自己,戏弄了学生。
今天,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找到了我想要找的答案:成就了学生,也就展示了自己。
在这堂课上,我们看不到教者雕凿的痕迹,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学生思维的涌动;推动课堂向前进展的,是学生对于一个个问题的破解,再生成。而老师做的最多的事是要求学生倾听,思考,再补充,在学生相互完善的过程中,作者对于变色龙栩栩如生的描述也就深深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了。虽然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但是,点亮他们思维的火花的,却是于不经意间点拨的老师。
这就是我想找的答案之一:成就了学生的同时,也就展示了自己。
二、激情澎湃的课堂更令人神往,还是小桥流水的引导更使人欣赏?
一直以来,比较欣赏激情澎湃的教学方式,总认为,没有教师的激情,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情不是喊式教学,它是激昂处激昂,低洄处婉转,扣着学生的思绪,出入于文章之间,是一种挥洒自如。可是今天,王老师的教学却让我体会到了小桥流水自有他的婉约悠扬。
〈〈变色龙〉〉是一篇思路十分明晰的文章,处理这一节课,王老师的着力点十分明确:1、理解语言文字。2、为写作做准备。围绕着这一目标,整堂课的教学用一根线索“课文哪一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贯穿起来,学生的回答似乎无序,如同山间的溪流,纵横无拘束的流淌,实际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最终都在就着山势奔向山下的小河。一切的思考、碰撞都为着那一着力点服务:理解文字,学习写法。整个课堂如和风徐徐,头脑却似风暴涌动。
相关分类
听课评课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