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胆小》说课稿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肖佳敏
一、教材分析:
《我不胆小》这一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第三单元成长乐园中的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以成长快乐为主题的教育单元,4个主题活动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针对低年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胆小、缺乏敢于尝试的勇气、任性、习惯不佳等方面问题,将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机整和,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儿童对问题的认识,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儿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儿童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本课图文并茂,安排了:“说一说胆小的时候”、连环画“咕咚来了”、“辨一辨谁是勇敢者”、“勇敢者点子发布会”和“制作信心卡”五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不胆小、不娇气的行为习惯,正确认识勇敢,引导儿童体悟到成长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存在娇弱、胆小的性格特征,而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也在初步形成之中。他们很可能把鲁莽、逞强、蛮干等行为误认为是勇敢。
三、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这三个方面来考虑,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初步养成学生不胆小、不娇气的行为习惯。2、让学生了解勇敢的具体表现,初步形成对勇敢的正确的价值判断。3、懂得用不同的方法与同伴交流,逐步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求上进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勇敢与蛮干。
四、教学教法:
现代思品教学研究证明:学生有目的的主体活动是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其思想素质的关键,因而,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道德认识形成的规律,以“启发式”教学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讨论、讲故事、实践操作、小品表演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促使良好品质的形成。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受用不尽”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我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讨论、观察和操作,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悟理说理的能力和规范行为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是这样设计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就“害怕”问题作了大量的学情调查,筛选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儿童生活的有关胆小的典型事件——怕打针,以学生喜闻乐见讲故事的形式再现生活情境,营造出贴近生活、易于产生共鸣的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学文明理。
我设计了几个环节:
1、先让学生把自己最害怕的东西写在纸条上。这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解决两个问题“怕鬼”和“怕小虫”。
因为学生年纪小、怕鬼的心理根深蒂固,让孩子马上从内心接受世上没有鬼是不大现实的。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我先让大胆的孩子讲讲克服心中有鬼的办法。再问胆小的孩子:你见过鬼吗?鬼长什么样?接着和孩子看书串编故事“咕咚来了”,得出结论“怕”有时是自己吓自己。
这里,我认为教材是一种对话的文本,在引导学生看连环画“咕咚来了”时,我是让图中的动物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从而学文——明理——导行。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学生体验生活有很大的作用。在这里,针对学生“怕虫子”,我设计了捉蚯蚓的游戏,将蚯蚓用实物投影仪显示,问胆小的孩子为什么怕。再请胆大的孩子上台捉一捉,谈谈感受。最后鼓励胆小的孩子也上台摸一摸、捉一捉。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在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动情、懂理,受到心灵的震感。
3、我让学生把剩下来还未解决的问题纸条放在盒子里,以“抽奖”的活动形式,召开勇敢者金点子发布会。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有效的教学讨论中来,通过交流,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悟理说理的能力。
4、小品表演文本中的《捅马蜂窝》,让学生“辨一辨谁是勇敢者”。来自学生身边事例的剖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重在把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行为动机,促使正确的道德信念的形成。
三、总结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学习心得,教师
送上一张信心卡,目的是让孩子把认知理解内化为一种内驱力,指导自己的行为。最后留置作业。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道德修养。”因而,留置作业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今晚试着自己睡觉,明天早上汇报。
思想品德说课评课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