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科学教学小学科学课堂实录《种子的构造》课堂实录

《种子的构造》课堂实录

03-16 18:12:35  浏览次数:787次  栏目: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种子的构造》课堂实录,http://www.qpx6.com

  
  课前准备
  1.师:绿豆发芽实验装置一套,浸泡好的绿豆、四季豆、蚕豆、花生、葵花子,每组一包,镊子每组二把,投影片(活动记录单)。
  2.生:各种各样的种子每种二三粒,放大镜,收集有关植物的知识。
  课堂实录及评价
  一、从学生知道的出发,引导学生明确探究任务
  师:春天到了,从今天起,我们将研究一种新的事物。(师板书:植物。生齐读一遍)关于植物你知道什么?
  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
  生:有些植物能做中草药。
  生:植物有花、果实、种子、根、叶各部分。
  师:还有……(学生补充:茎)
  生:植物都是由种子长成的。
  师:所有植物都是由种子长成的吗?(学生补充:有的是,有的不是)
  生: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水和阳光,还需要营养。
  师:同学们课前收集了很多植物的知识,有些植物的生长是由种子发芽开始的。从一粒种子长成一株植物容易吗?(随手从门背后取出一株开了花的油菜)
  生:不容易。(齐)
  师:(手持油菜)对,它的生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植物的研究也将要用较长的一段时间,这节课,我们先从植物的什么研究呢?
  生:种子。(师板书:种子)
  师:关于种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学生思考了约半分钟)
  生: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植物?(师板书:种子→植物)
  生:种子怎么发芽?(师板书:种子怎么发芽?)
  生:种子里面有什么?(师作为课题板书:种子里面有什么?)
  生:为什么种子能结出更多的种子?
  师:种子自己能直接结出种子吗?(师望着提问学生)你的意思是不是说种子长成植物,开花、结果后结出了更多种子?(生点头,师板书:为什么结出更多种子?)
  师:还有问题吗?(无人举手)你们都想研究这些问题,而老师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指:种子→植物)你们有兴趣吗?
  师:其实种子能长成植物的秘密就在种子里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种子里面的秘密。
  [自评]关于植物知识的介绍,改变教材先交流,再整理到活动记录上的安排,而是先让学生课前搜集记录,再全班性交流,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信息量。出示完整的油菜植株,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将学生的关注点由植物牵引到种子,并让学生提出关于种子最感兴趣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抓住核心问题,自然导入探究活动。
  二、从学生的猜想入手,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不少种子。请你选一种最感兴趣的种子,在小组里用一句话介绍一下它的名字和样子,好吗?
  (学生分组介绍)
  [自评]种子一般很小,农村小学条件有限,没有实物投影来展示,全班性介绍不能保证人人看得清,所以只在小组里介绍。
  师: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种子,而且保证和大家的都不一样,想看看吗?
  生:想(齐)。
  师:打开纸包,看看是哪些种子;比一比,与你们的有什么不同?
  (生打开,有些学生指出认识的种子名称。)
  [自评]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考虑到接受能力及本课的教学重点,准备的多是些双子叶植物种子。
  生:纸包里有花生、黄豆、绿豆、瓜子、蚕豆的种子。
  师:(取出四季豆种子)这是四季豆种子,它们与你们的种子有什么不同?
  生:这些种子都有水。
  生:老师的种子用水泡过了。
  师:把这些用水浸泡过的种子和你带来的干种子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来赛一赛,看哪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多。
  (学生很快把自备的干种子与湿种子混在一起,并开始比较。)
  [自评]:有少数小组把干湿种子完全混杂在一起了,为后面挑泡过的种子来解剖带来了不便。
  师:(见已有不少小组成员举手)现在开始汇报。
  生:泡过的种子变大了。
  生:泡过的种子皮较软,干的硬。
  生:泡过的种子用手一捏有水,干的没有。
  生:泡过的种子变胖了。
  师:“胖”这个词,用得好。我们表扬他。(生鼓掌)
  生:泡过的种子皮发白,干的颜色较深。
  师:把这两种种子举起来给大家看(生举起)。这位同学就像一名科学家,观察得真仔细。(一些学生自动鼓掌)
  生:泡过的种子皮容易撕,干的撕不动。
  生:泡过的花生种子皮上有一条一条的线(生举着花生,用食指上下、上下地比划)。
  生:泡过的种子皮很光滑,干的种子有点粗糙。
  师:刚才,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撕一撕等多种方法看出了种子外面的情形,那么种子里面究竟有什么?请大家先来猜一猜。
  [自评]: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课题本身就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先预测一下,再让学生带着预测自己去解暗箱,学生的探究投入度自然很高,这从后面的活动中可看出。
  生:我猜可能有芽。
  生:可能有根。
  生:可能还有叶。
  生:可能有茎和叶。
  师:同学们都用了“可能”,很好,那是我们猜的。那么究竟有什么呢?谁猜得准呢?怎么知道?
  生:把种子剥开来。
  师:同意吗?(生齐答:同意)那么你打算怎么去做这个剥种子的实验呢?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让学生思考约半分钟)
  生:用手把种子分成两瓣。
  生:先撕去皮,再去剥。
  生:可以用镊子去撕皮,再剥,剥开来再观察里面有什么?
  师:她讲得很具体(指发言学生),当观察不清里面的东西时,怎么办?
  生:用放大镜。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指甲去撕皮,也可以用一些工具来帮助实验、观察。
  生:老师,用小刀去切种子可以吗?
  师:(思考片刻,对着大家)你们认为他的办法怎么样?
  生:不好,容易把种子里面的芽切坏了。
  师:说得有道理,在剥种子时一定要仔细,撕皮时也要小心,不能伤了皮里面的东西。你也可以用小刀试一试,但不要切到手,小心些。
  [自评]:让学生评价方法,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活动的组织作用。
  师:还有吗?(生不应)我还想问一问:你准备选什么样的种子来做?干的还是泡过的?
  生:泡过的。
  师:每人选一种种子,仔细地撕皮再剥开,看里面有什么。比一比,谁发现得最快!
  (生迫不及待地选一粒种子,操作起来,有的用指甲撕,有的用镊子,还有的用放大镜观察,师巡视指导。)
  [自评]从问题→猜测→操作验证,教师完全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验证预测结果的心理,成功地创设了探究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讨论实验的注意点,使学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师:差不多了,你们都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齐)!
  师:可是我看不见,其它小组的同学也看不见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办?
  生:可以画下来。
  师:说得好。刚才你们都是个观察家,发现家,现在比一比,看看谁更像个小画家。(出示投影:活动记录单)把你们发现的情形画在中间。(用手指出范围)
  (生用铅笔去描画,师巡视、指导,不时给学生示范。2分钟后,师又发了四张空白投影片让生画,还有不少人画好了,举手,师又让5人在黑板上画,有些学生还在图上标出了根和芽或根和叶。)
  师:请上来的同学分别介绍一下画了哪些植物的种子。
  (先由在投影片上画的学生介绍,再由上黑板的同学介绍。除了葵花子,各种种子都有。)
  [自评]学生都没有画葵花子内部构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单子叶植物种子内部构造的认识还缺乏探究能力。
  师:同学们在下面只观察了一种种子,其它的种子是不是像投影片上的,像黑板上画的这样呢?小组内交换一下剥开来的种子,再比一比。
  (生再次交换着看)
  师:同意上面同学画的吗?
  生:同意。(齐)
  师:有些同学还标出了根、芽,大多数的种子都有这样的小苞苞,(师用彩笔在黑板上把胚圈出来),它虽然很小,却非常重要,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叫芽。
  生:小芽。
  生:根。
  生:根芽。
  生:植物宝宝。
  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科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胚。(师板书:胚,并让学生读两遍)
  师:种子里有胚,胚是有生命的,将来能长成根和茎、叶,最后才长成植物。

[1] [2]  下一页

,《种子的构造》课堂实录
《《种子的构造》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