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http://www.qpx6.com
其培训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的分析与反思;教案再设计;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问题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概念图与可视化教学;教学资源的查找与利用;家庭作业的再设计。
3.进行信息化环境教学设计创新教案模拟设计。
4.开展交流、研讨。
5.进行献课观摩。
6.拟定《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能力检测标准、并进行检测。
7.修订培训电子教材,并在校内交流。
8..主研骨干教师在本校向下扩展培训。
9.我校学科教师结合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研究,应证《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主题思想,应证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
10.总结,处理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主要采用教育研究中的“行动研究”法、“技能检测”法、“数据分析”“实验研究”等,辅之以少量“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具体时间安排:
1.调查研究西部地区中学经济、教育现状、信息技术现状以及,与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2003.4—2003.12)
2.研究基于教育城域网的中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多层次方案体系及其实施策略。(2003.4—2003.7)
3.对在我校选择的中学中青年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培训,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帮助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题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立足于现行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自我创新,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2003.5——2005.3)
4.通过培训、考核确定我校四十名各学科青年教师为项目研究实验教师。(2003.5—2003.10)
5.已经过《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首期培训的实验教师进一步深化学习、理解培训内容后,对本学科教师进行扩展培训。各项目学科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过程资料及时上报学校课题组。(2003.9—2003.10)
6.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完成各学科或多学科教学单元计划3—一5项,刻写光盘提交课题组研究、交流。作好教学计划实施的准备.工作。(2003.10—2003.11)
7.按课题研究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实践中忠实地记录下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积累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方案及其多媒体教学资源。(2003.10----2005.3)
8.总结本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进—步修改、完善教学单元计划,在上级组织下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总结。(2003.1---2003.5)
9.分析处理课题资料、数据,探索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有一定创新并与现实教学能较好结合的教学策略。(2005.3---2005.6)
10.总结,形成课题报告。(2005.9)
11.汇集成果,刻制光盘。(2003年12月)
12.申报课题结题验收。(2003年12月)
(三)、组织形式:
本课题一经确立,应取得市电教馆、区教仪站的全力支持、帮助与合作。同时应得到区教育委、区教研室、市教科所等领导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我们在聘请以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博士为主的顾问小组,同时校内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其中包括研究组成员和实验人员,共同研究专项小组的实施计划,并操作实验过程和检测过程,最后完成专项研究报告。
1. 课题领导小组:
曾乐云、付国昌、熊山、陈兵、姜晋普、王朝义、雷震、张文川、左强
2.研究人员:
主研人员:熊山、林晓勇、付祥国、雷震、王敏、龚石磊、冯洋、麻莉、古犁、蒋俊英、范晓红、左强、何贵明
参研人员:左强、汪建平、王朝晖、王定、李普平、唐凯、黄新民、赵倩云、樊世川、吴克峰、张巍、龙文超、顾德银、张建友、何苏
3.顾问:黎加厚、于应和、吴明友、魏先和、谢吉林、吴畏、佟漪
4.活动记录及资料搜集:林晓勇
(四)、经费来源:
学校专项资金,合计需经费:三万元
六、预期成果:
1.“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总体报告及有关论文。
2.“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行动方案设计30例。
3.“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系列校本教材1本。
4.“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课例录象带或VCD。
5.“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专集校刊2期。
七、有利条件:
1、 学校优势:
绵阳市实验中学是在全国素质教育的春风吹拂下,诞生的一所由政府投资兴办的高起点、新机制、现代化、纯公立新型学校。学校芳草如茵,花团锦簇。环境优美。现有41个教学班,2500余名学生。教师师德高尚、教艺精湛、年富力强、爱岗敬业,其中特级2人,高级24人,中级88人;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高效、实干。
学校以“负责、奉献”为校魂,立足“三让”(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赏识和深厚的关爱;让每个学生得到扎实的知识和全面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开放、平等、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的教育观。与时俱进地实践着“着眼未来,追求一流,以德为魂,;以认为本,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办学思想,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三适应”(适应现代社会生存,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杰出人才。
自九三年创办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全市人民的厚爱下,全体实中人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绵州教坛佳话,学校迅速成长为巴蜀教育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己连续七年升学考试居绵阳市区第一,并且培养出了就读国家教育部理科实验班(设在清华、北大、北师大附中)学生14名。参加各科竞赛学生获奖达5000亲人次。其中国际、国家级的已超过l000人次。艺体、科技屡获大奖,刘娅同学获国际金奖。易志鹏同学获全国100名“科学小院士”称号。学校先后获得了“中国数学实验学校”、“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绵阳市示范初中”、‘‘涪城名校’等三百余项殊荣。九九年五月,《人民教育》用数百万字的长篇报道盛赞绵阳市实验中学是:神州教育的一面奇迹。
2、 管理优势:
我校作为四川省第一所被省教委授予“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的城市单设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开展一直处于省内同类学校的前茅,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处作为绵阳第一个在学校建立的职能处室,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在人员上既有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又有一大批勇于探索的优秀中青年学科教师,优秀的师资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基础;学校所在的涪城区是教育部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区,区教仪站、区信息中心与我校长期有业务指导联系,使该课题有更广泛的实验学校;设备上我校有一流的计算机设备,并接入绵阳市教育宽带网,共享含迈达威、科利华、中教育星等九套教育资源和整个绵阳市各中小学教育资源,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软硬件保障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处
(执笔:熊山、林晓勇)
二○○三年六月
上一页 [1] [2] [3] [4]
,《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