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匆匆》所带来的愉悦
刘成伦
一年多了,我没有能够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面对着陌生且不到任何学情的学生,不免有些紧张。开课前,我真的想去见见学生,让心中多一点底气,但还是选择了开课前的五分钟与学生相见。是的,我告诉自己应该有挑战的勇气与锐气,这是一个思想者必须具备的。其实品味失败的苦涩与疼痛又何尝不是幸福的方式呢?
9:20分,前一位教师执教结束了,我带着几分紧张登上了讲台,板书了课题《匆匆》和作者朱自清,并画好了学生要写字的横线。学生陆续进了教室,他们用好奇地目光打量着我。看着他们那满脸的稚气,先前的那份莫名地紧张感突然间消逝了。当我在黑板上写下“勇气、智慧、思想、信念”八个字。属于我与2011级7班的课堂就这样开始了……
课前谈话:
1、请在我们班生活了一个月的代强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他用了“真诚”一词。
2、请代强朗诵2011级2班的成长宣言,他的朗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流利。
3、我一一解读黑板上的勇气、智慧、思想、信念,并问学生课堂上时不时能够充满勇气,他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了我。
4、再次请代强讲讲我开课的特点,但并没有如我所愿,最后还是我向学生说明了“听到上课铃直接站起来朗读课题”的开课特点。
教学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1、结合课题谈话引入
2、听写表现《匆匆》的词语:溜、跨、飞、闪
(课堂情景再现:请书写最好的同学上台并不顺利,下面的学生接到指令都面面相觑了好一会儿,一位戴眼镜的女生才在我的鼓励下羞涩的上台。遗憾的是由于我并没有指明听写的地方,结果这个女生写在了课题靠右的方向,且没有打标点符号。课堂的行进过程中,我曾几次试图将四个词语移到了预设的“轨道”上,但我还是最终选择了“放弃”。尽管标点符号的缺失虽然不影响课堂的效果,但作为语文课在这点上算得上是教学的失误。
学生写完之后,我请她当众朗读,也许是第一次,她显得很紧张,不过引导大家朗读后,她还是如我预设的那样说出了对四个词语的感悟。本来在预设中我安排了又这个词语生成出类似之词充实学生的积累,但我终究没有将其抬出来,毕竟这样的预设在我心里还不成熟。)
反思感悟:
这一教学环节,撞开了我的灵性,使课堂拥有了自然连接的旋律,在每一个环节,我都能用黑板上的四个词警醒大家时间匆匆,加倍珍爱。从而凸显出此课教学的一大亮点:用文中词语营造课堂的时间流,让僵化的文本活化为课堂生活的力量。应该说这是此课教学成功的一大因素,主要是源于我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与把握,找准了教材的节点,使之成为点化的师生、文本的内蕴之力。)
3、师生共写“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
(情景再现:“课文中有一句话前后出现过两次,是那句话呢?”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把句子朗读了出来。于是,我提出要求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出这句话。由于粉笔受潮,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怎么顺利,我也无法关注到学生写的情况。待我写完转过身,全班孩子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好了。这时,我请代强领着大家读一遍,这个具有朗读天分的孩子并没有让我失望,读得通顺流利且有节奏感。在我的引领下,大家在这个句子中发现了时间的一大特点:一去不复返。我也顺势标出了这个短语。
本来这这个环节中,我预设有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悟,但因前后说表达的情感不一样,我还是选择了舍弃。)
4、练笔:写出自
对时间的感觉
(情景再现:
师:时间能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时间能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我们能感觉到吗?
生:能感觉到。
师:那么就请你用一两句话写出对时间的感觉。
反思感悟:这一教学设计,应该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笔与朱自清的描写做对比,继而在自主发现感悟中去真切的文章语言的精要与特色。事实证明,这一设计成为此课成功的又一大要素,因为它点亮了学生自主发现感悟的灵性之光。)
教学第二环节:引领精读,点拨指导
1、自主阅读:从2—4段中哪些语句能够感受到匆匆?边读边勾边批注
2、集体交流,点拨指导。
第二段:
情景再现:
生:朗读比喻句,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生:(跟着齐读感受)
师:你从这段体会到感受到什么呢?
生: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回
师:最能让你感受到匆匆的是哪些词语。
生:溜和比喻句
师:这个比喻句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时间飞逝。
生:针尖上
师:请右边的同学读有针尖上的句子,左边读没有针尖上的语句。看有什么不同
生:(对比读后)更能感受到时间少而且快
师:刚才你也写了对时间的感觉,和朱自清比比,你觉得怎么样
生:(沉默不语)
师:你觉得是朱自清写得高明还是你写得高明。
生:朱自清
师:你觉得他高明在什么地方?
生:用了准确的比喻句,把时间飞逝写得更生动具体。
师:第四段也用了同样的手法,能找到吗
生:(迅速找到并读了出来)……
师:这些比喻句能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时光匆匆,转瞬即逝
师:是呀,属于朱自清的8000多个日子,竟然如针尖上的水,如薄雾,如轻烟,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师生共读)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从这句感叹中听到了朱自清心中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生:伤感的声音
生:无奈的声音
……
反思感悟:
这部分教学按预设轨迹运行,特别是“高明“一词的点出,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感悟比喻的好处,当是教学的一大亮点,从而使自己更确定了下面的教学将沿着这样的轨迹走下去。遗憾的是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关注还不够,从而淡化了语言本体,无法引导学生向着更深处漫溯。
第三段:情景再现
师: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
生:早上……
师:(引)洗衣吃饭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匆匆?
生:于是,洗衣的时候……
师:(引)睡觉时,又是怎样的匆匆?
生:睡觉时……
师:(引)伸手遮挽时,又是怎样的匆匆?
生:遮挽时……
师:(引)叹息时,又是怎样的匆匆?
生:叹息时……
师:这字里行间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这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时光走得飞快。
生:从这字里行间中我能感受得时间一去不回
……
师:你认为这一段朱自清哪些地方写得高明?
生:(起来读排比句)我认为写洗衣、吃饭这些平常等小事来表现时间匆匆,写得高明,因为这样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时光飞逝。
生:(起来读拟人句)我认为这个
人句写得高明,能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时间飞逝。
……
师:时间就是这样无声无息的溜、飞、跨、闪,你从这字里行间的描写中又听到朱自清心中听到发出怎样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对时间无限的眷恋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朱自清心中痛苦的声音。
……
反思感悟:这一段的教学亮点在于继续承接前一段教学中“高明”“心中的声音”进行适度引导,但在朗读指导和引领上的力度还是不够,使得学生走向第四段无法开启思维之门。
第四段:情景再现
师:(引)时光飞逝,朱自清是那样的眷恋、伤感、无奈与疼痛,于是他不由发出这样的追问……
生:(读第一问)……
师:(引)问出的答案是……
生:只有匆匆罢了,只有茫然罢了……
师: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生:(学生出现思维堵塞,多次引领后才明言外之意)什么也有没有?
师:你们从这一问中听到朱自清心中发出怎样的声音?
生:无奈、伤感的声音
师:(引)带着伤感与无奈继续追问……
生:除徘徊外,还留着些什么呢?
师:(引)问出的答案是什么?
生:过去的日子如什么……
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什么都没有留下?
师:你又听到了朱自清心中发出什么声音?
生:后悔自责的声音?
师:带着这样的声音继续追问……再问……最后问……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更新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