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一年级语文课堂实录,五年级语文课堂实录,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http://www.qpx6.com
【第三课时】第一部分
师:刚才一个同学把桥的那部分课文读了,大家再打开书。作者写桥这一部分和第一自然段写桥的那一句话中的半句话比一下,那个叫……
生:略写。
师:叫概括介绍,只有这一座桥,什么桥?铁索桥。简单不简单?
生:简单。
师:而这儿就介绍得详细了,这叫具体描述。你要想把文章写得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就得用具体描述的办法了。你看怎么写的:讲了桥的情况一共几根铁链啦,用什么做桥栏等等,还用了一个比喻句,里面还有一个字用得妙呢!你们看出来没有?哪个字呀?
生:“荡秋千”的“荡”字。
师:不是。
生:“算是桥栏”的“算”。
师:对了。“算”字为什么用得好?
生:因为没有真正的桥栏,用几根铁链做桥栏,用一个比喻句说”算“是桥栏。
师:你的理解是对的,但是你说比喻句是不对的。本来它不是桥栏,就拿它当个桥栏吧,怎么样呀?就“算”是个桥栏吧!实际上它称得起是桥栏吗?
生:称不起。
师:这个字用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再看水,写得更好。谁来读?(学生读有关课文)
师:写得好不好?谁说好?为什么好?
生:因为这一段话写的河水既有颜色又有声音。
师:水声。还有什么?
生:还有颜色。
师:水色。
生:还有它的……那个……
师:那是水什么?说不上来了?
生:水的气势。
师:对!再简单一些。
生:水势。
师:对水声、水色、水势,写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水声是什么呀?用了什么词?
生:震耳欲聋。
师:什么叫震耳欲聋?
生:就是声音很大,快把耳朵震聋了。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快把”耳朵震聋了?
生:就是从“欲”字看出。
师:对了。“欲”是不是“就要”的意思?
生:是。
师:他讲得很对。请坐。水色是什么色的?大家说吧!
生:红褐色的。
师:那说清清的河水不行吗?为什么要说红褐色的?
生:说红褐色显出泸定河水险。那个水色……
师:他知道那个意思,就是着急了表达不出来。你听听别人怎么说。
生:我想,上游象瀑布似的水把泥土带下来,所以是红褐色的。
师:是不是河水流得快,卷起了泥沙,显出红褐色了?
生:是。
师:虽然是,但不是主要原因,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红褐色的。(生笑)然后我问你为什么它是红褐色的?才是你们说的那些答案。不能说为了写天险,把原不是红褐色的非要写成红褐色的。行不行?
生:不行。
师:红褐色的水确实非常险要。那么再看,他写水势写得更好了,里面有用得好的词,勾一勾,看哪个词用得好?
生:“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
师:这个词这么大?就要一个词。
生:“飞溅”。
师:对。还有吗?
生:“倾泻”。
师:什么叫倾泻?
生:倾泻就是倒下来的意思。
师:水简直不是流的,而是哗哗倒下来的。这个水大不大?还有什么词?
生:还有“心惊胆寒”。
师:这是给人的感觉。使人非常怎么样?
生:害怕。
师:对。还有什么词。
生:还有“冲”。
师:对。还有什么?这几个词用得好。把任何一个换成别的就不行了。这水多凶呀!要是换成这样,这水一下子就“软乎”了:“红褐色的河水从上游山峡中流出来,流到岩石上,溅起了浪花。”这水还有劲吗?
生:没劲了。
师:所以这些词用得好。我们要学习作者用词用得准确,一字字地琢磨。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个“绿”不是十易其稿吗?换了十次才定下来用“绿”字。我们以后写文章也要这样。讲究“炼字”的功夫。那么大家再看,这样的河,这样的桥,这样的水,这样的岸,两岸不仅是高山峻岭而且那个城正堵着桥头,真是一、夫、当、关…
生:(接)万、夫、莫、开。
师:所以敌人凭借着天险,认为红军怎么样?
生:过不来。
师:所以它们疯狂地喊:“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说明敌人非常猖狂。认为我军从桥上根本过不去,除非长翅膀才能飞过去。
师:是这个意思不是?
生:是。
师。你看敌人多狂呀!我们的战士们飞过去没有?
生:飞过去了。
师:真飞过去了!下面文章是不是就要写怎么样飞?就是怎么夺桥?好。下面这两段你们自己来读。刚才我看你们能从文中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这回我就放心了。你们自己读吧,读完了把你们的学习体会汇报给我。下面的七、八自然段自己看。(巡视)
师:谁第一个汇报?
生:我有两个问题……
师:不是问题是收获。
生:是两个收获。第一个就是看到了红四团在攻天险泸定桥时英勇奋战的精神。第二个是22个英雄冲上泸定桥时一系列的动词:“拿、背、带、冒、攀、冲”,写得非常好。
师:谁跟她有同样的感觉?这几个词用得是不错,咱们读一读吧!谁来读?要读得有劲。
生:“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师:(范读)“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同学们练习练习。大声读,速度快些。
生:(各自朗读)
师:速度快些。你读,要读出紧张的气氛。
生:“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师:嗯,不错。你们看这几个词用得多好。哪个都不能换,你们信不信?咱们试试。你看,把“拿着冲锋枪”换成“端”着冲锋枪。行不行?
生:不行。
师:冲锋枪能不能说端着?
生:能。
师:但是在这里能不能端?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端?
生:端的话就会掉下去了。
师:要是两手端着冲锋枪,这脚底下在铁链上怎么走哇?(稍加演示)
生:(笑)不能走。
师:所以不合适,那么咱们干脆说:“挎着冲锋枪”,行不行?
生:不行。那还打不打了!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这时候敌人的机枪还在打,我们还得用冲锋枪还击呢。
师:对。一边攀铁链往前走,一边还得打呢。所以“挎”上也不行。能不能换?谁能换试试。你能换?换换试试。。
生:“握着冲锋枪”。
师:“握着冲锋枪”有劲没了?
生:没劲了。
师:你能换?
生:改成“带着冲锋枪”。
师:就和你们带着书包上学一样?不行。还是不能换。咱们再看这个,“背着马刀”刚才说“拿”字很好,这里也用”拿“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要是一手拿着冲锋枪,一手拿着马刀,也会掉下去了。
师:也是两手腾不开了。还有一个原因呢?
生:冲锋枪可以还击,现在对面没有敌人,马刀用不上。
师:到什么时候才用那个马刀呢?
生:冲到对岸。
师:对,和敌人面对面的时候,枪不能打了,才“大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所以现在只好背着,备用。再看下面。“带着手榴弹”,要是说“握着”,不行,“背着”不行,“拿着”?也不行。就得用“带”,因为“带”比“背”方便,用的时候一抽就出来了。再看“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有的换没有?
生:换成“顶”。
师:换成顶还凑合。也只能换这一个,别的也不能换。再看“攀着铁链”,说成“扶着铁链”行不行?
生:不行。
师:“攀”字表现了艰难。也许有时候脚底一蹬空,还要再拽上来,有这样的情况没有?
生:有。
师:所以“攀”字也用得特别好。“向对岸冲去”,这个”冲”表示什么意思?
生:快。
师:又快而且坚决不后退,一直往前冲的意思。刚才有的同学说这儿不能用“冲”;认为攀着铁链摇摇晃晃的,走不快怎么能冲呀?(指提问学生)你现在怎么看?
生:嗯,那个……它吧,(生笑)虽然他是攀着铁链,可是他非常的……
师:这个“冲”在这儿是重点表现速度快?还是表现决心大?
生:决心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