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幼教文章优生优育学龄前特殊教育聋人的猜疑心理分析

聋人的猜疑心理分析

03-10 23:31:09  浏览次数:993次  栏目:特殊教育
标签:特殊教育的概念, 聋人的猜疑心理分析,http://www.qpx6.com
    从心理学角度讲,猜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当我们无法解释所面对的事或者所发生的事的时候,猜疑就产生了。古时候,由于科学文明的限制,对很多自然现象感到费解,于是就生出种种猜测,产生种种传说,甚至是谜信。举个我们熟知的例子。杭州有座山峰叫飞来峰,传说是多外地飞来的。常识告诉我们:山是不能飞的。为什么会认为它飞来的呢?原因是这座山峰与四周群山很不一样。周围群山的山体都是由坚硬的石英砂构成,山体坚固。独独这座山峰是由碳酸岩构成的,质地疏软,易受流水侵浊而成溶洞。古时人们己经发现了这个特点,却无法解释这个现象,于是就说山是飞来的。正所谓“山因无据说飞来”(在玉乳洞里有一副对联,上句是“人到无求即是佛”,其下句就是前面这句)。在现代,UFO(中国译为“不明飞行物”,很确切)也令人产生诸多猜测,其中就有人猜测是外星人乘坐的飞船。可见,猜疑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同时,猜疑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社会文明和科学文明的推进剂和原动力。纵观科学发展史,社会文明和科学文明基本上是顺着这样的模式前进的:因为不解,所以有疑;因为存疑,所以探疑,最后释疑,科学就此向前迈进了一步。由此可见,猜疑是人类具有的有益的、正常的一种心理活动。
    那么,为什么猜疑发生在聋人身上,就变成了心理缺陷了呢?我想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度”的问题。二千多年来,中国崇尚儒学,讲究中庸之道,偏左或偏右都会被认为是背离中庸之道而受到批判。我们做事,也讲究适而可止、适度可止。如果超过了“度”,或者说超出了人们所能接受的这个“度”,就会被认为不正常、另类,甚至是病态的。猜疑也是一样,适当猜疑不仅被认为是正常的,而且也是有益的。但猜疑过了度或者过度猜疑,就会被认为不正常。说个简单的道理。假如一百件事情中,有98件是知晓答案的,不存疑虑的,只有两件事不知晓答案,就不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但如果反过来,有98件是不知晓答案的,就会变成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于是我们自己也会存疑:正不正常啊?是不是有问题啊?为什么会这样啊?等等疑问就会随之而来。聋人因为生活在无声世界中,一大信息渠道被阻截,所以接收的信息少得非常可怜。听不到别人的言语,就无从理解别人所说的含义,很多时候,聋人是通过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作判断依据的,所以,很多聋人对正常人的一个行动、一个表情,都会产生疑虑。这在我们正常人看来,就显得极不正常了。聋人朋友因为有太多的猜疑,所以就显得不正常了。其次,是猜疑所造成的后果。聋人在猜疑之后,往往伴有极端形为,这也是聋人猜疑被认为是心理缺陷的原因。聋人因为无法言语,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与人构通与交流。因而这种猜疑就会积聚中心中。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情绪也是一种能量,把疑虑积压起来。这是把能量在心中积累,时间久了,疑虑积压多了,能量也随之增加,如果有了适当的诱因(那怕是一个小小的诱因),就会引爆内心积聚的能量。绝大部分正常人,因为无构通和交流的障碍,不存在太多的疑虑,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问题积压,发生类似聋人那样的暴发事件的可能性很小(当然,这是指绝大部分,事实上,也有个性极为内向的人,因为长期得不到心理疏导和渲泄,也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聋人善猜疑,且一有疑虑,随之带来一些极端行为,如动手打人、总想武力解决问题等。因而聋人的猜疑显得与从不同。因此,本来是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发生在聋人身上,就变得不正常了。所以说,构通与交流不畅是聋人惯猜疑、善猜疑的原因。

[。],聋人的猜疑心理分析
《聋人的猜疑心理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