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幼教文章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民间艺术活动(元宵节) 中班

民间艺术活动(元宵节) 中班

03-22 15:21:50  浏览次数:657次  栏目: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
标签: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园中班优秀教案, 民间艺术活动(元宵节) 中班,http://www.qpx6.com
  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来散云播雨。当地百姓为感谢它,就从这个池中采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叶花瓣,制作成一条花龙。因为不到一千叶,所以取名百叶龙。
  每年春节,老百姓就要敲锣打鼓来舞龙。
7、元宵点灯的来历
  元宵点灯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诙谐滑稽,足智多谋,常为汉武帝献计逗乐,得到武帝的厚爱。有一年腊月大雪纷飞,东方朔见汉武帝无聊,便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见一宫女泪流满面,极其伤心,问其原由,得知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家中有年迈双亲,自被选进宫来,每逢过年,思念亲人而不得见,心如刀割。如今又近十五月圆,无法与家人团圆,怎孙悲伤?东方朔便宽慰了她一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东方朔出宫后,到元宵家作了一番安排。然后回到长安街,扮作巫师卖起卦来。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于是纷纷向他询求解脱的办法。东方朔便告诉他们:“正月十三,火神君将化成一个穿大红袄的姑娘,骑着赤红色的毛驴到长安城来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北大道口拦路器求,全城或可得救。”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都深信不疑,互相转告,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候。东方朔于时请了一位民女,扮作红衣姑娘,骑着毛驴缓缓进城而来。众老乡亲见果真有红衣姑娘来临,便拦路苦苦哀求,那红衣姑娘对众乡亲说:“我乃领了天帝之旨来焚烧长安的,今既承父老求情,此一偈帖就请你们转呈天子吧。”说罢离去。父老们拿了红帖,献给汉武帝。只见帖上偈语写道:“十五天火,焚劫帝阙。”武帝看罢,吓得魂飞魄散,忙向东方朔求教。东方

朔转动心机,便说:“请圣上传谕京城百姓,今起动手做灯。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烟火爆竹,并让城外面姓进城观灯,天子、臣僚、贵妃、宫女,都去灯市玩赏,杂在庶民中消灾避难。”武帝听罢,传旨就按此办法去做。十五晚,整个长安城灯火照耀,烟花满天。元宵的父母也来城里观灯,看到了“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撞见了元宵,惊喜万分,一空人团聚,诉说衷肠。如此,闹了一夜灯火,京城安全无恙。汉武帝大喜,敕令今后每逢这天都挂灯放焰火。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这即是民间传说的元宵节的来历。
8、灯谜的故事
  提到花灯,就不能不说“灯谜”。关于灯谜,有这样一则笑话----
  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皮笑肉不笑,人人叫他“笑面虎”。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就望也不望一眼。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口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着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入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身来,王少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瞄他一眼,就骂道:“小子,你凭什么借粮?走罢。在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气,忽然心生一计。
  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家家户户街头房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提着一盏花灯上街。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显眼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
  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提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观灯,一见此景,也挤到花灯前,只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吩咐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看了看,念道: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叫道:“好小子,胆敢骂老爷!”就命家丁要抢花灯。王少忙举起灯,笑嘻嘻回道:“老爷,怎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说道:“你那灯上是怎写的?”王少朗声念了一遍。 笑面虎恨恨说:“这还不是骂我?”王少笑出声来:“老爷,你真多心!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怔,只气得干瞪眼,没话可说,转过身狼狈地走了。周围的人明知王少是指着和尚骂贼秃,又乐得哈哈大笑。这事越传越远。 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其实灯谜是花灯的一种副产品,斗智助兴,用来增加节日气氛。
    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渊源始自古代隐语,它将事物或句语的真象暂时隐藏,另以一种与这事物有关的特色或背景,组成优美韵诗或通俗文字,以悬疑质

www.qpx6.com难他人。
  六朝以后,一直到唐,文人嗜谜者多。花灯悬谜,问难于人,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曾提及元宵佳节禁城不夜为赏灯之会,会众以谜诗出写在灯,映之于烛,挂列通衢,由人猜度,当时名为“灯谜”,属于一种风雅的益智娱乐。以后,一直延至明清两代。到晚清,灯谜式微,文学价值渐渐消逝,而流为通俗鄙俚的谜语。灯谜本是升平时代农业社会的产物,时代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人们再少有闲情逸致,灯谜的没落是极自然的事。
9、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

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10、元宵节习俗的形成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乙"的神明。据称太乙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天汉帝,所以受到的祭祀比较隆重。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乙、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教学资料
儿歌
闹元宵 
元宵节,月亮圆,圆圆元宵粘又甜。
观花灯,踩高跷,大街小巷真热闹。
看花灯
正月十五月儿明,妈妈领我去看灯。
大宫灯,红彤彤,走马灯,转不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民间艺术活动(元宵节) 中班
《民间艺术活动(元宵节) 中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