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教学反思观课后思

观课后思

06-06 08:15:10  浏览次数:681次  栏目:科学教学反思
标签: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观课后思,http://www.qpx6.com

.  
  诸暨团队宁波听课后反思
  观课后思
  ——0904观宁波省优课随感
  与听课相比,我更喜欢观课这一词,因为,我的理解,观一节课,需要用心灵去感悟课堂,观课过程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在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中思考教学之成败和效率,寻找执教老师及其团队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反思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以下是我观《水和水蒸气》后的几点随感:
  一、观——察,观同课之异构,察行为之理念:
  省级规模、精英云集的这次同课异构课,的确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样是《水和水蒸气》,不同的结构呈现、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的学生反应、不同的教学效果都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令人久久咀嚼不忍卒。温州王老师的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前概念,在课堂中对“白汽”的错误前概念尝试通过实证和记录反思等过程来寻找突破口,虽然因为课堂上调控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原因没有很好地发展科学概念,但是这种遇难而上、大胆创新的课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设计理念:科学探究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科学概念的建构!
  实证过程的设计别具匠心:提供一个全黑的观察盒,用电筒在观察口中照射里面冉冉升起的“白汽”进行观察,让孩子们第一次用7分钟的时间全身心、近距离地观察记录了“白汽”,我想,这堂课后以至于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们肯定都会记起这个探究过程,这就足够了!即使这个过程后还是有三位孩子(代表着大部分孩子)仍然顽固地认为“白汽”就是水蒸气!(其中涉及到的教学策略将于后面反思!)
  窃想,一份教学设计的背后必然有一种教育思想存在着,那么,观课中我们到底能洞察多少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呢?议课时,我们更应关注的什么?特别是在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的选择中我们更应偏重何方?不由得想起郁波老师的话:一个跛着脚但方向正确的科学志士远比一个跑着却方向错误的人更快接近科学彼岸(忘记原话了,请郁老师原谅,嘻!)
  二、观——思,观课堂之效率,思学习之基础:
  有了一种好的教育理念,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好的?让我们来观一观以下二种教学流程:
  1、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育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效果
  2、教育理念——学习基础——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学习效果
  不难看出,平时执教一节课,应该先思学习之基础,然后再思教学之策略,然后才收获“课堂之效率”!但是,观课中只能反其道而行之:从学习效果、课堂效率出发来认识学生的学习基础,继而思考教学策略是否适合?
  王老师的课一开课就不惜化费二分钟时间让学生探究一个非常简明的实验:玻璃上的水到哪里去了!仍然是实证理念: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亲眼看不到水蒸气,说明水蒸气具有看不见的特点。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实验后的师生对话: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水有点干。
  生:都成了一点点小水珠。
  师:跟原来的比较有什么变化?
  生:水变少了。
  生:都流开来了。
  生:中间少了。
  师:这个过程中,你闻到什么气味了吗?看到水跑了吗?它到哪里去了?
  生:没有。
  师:它蒸发成了水蒸气了,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就是那些看不见的水滴。水确实变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气体,这种气体就是同学们说的水蒸气。
  ……
  其实,实证的研究方法除观察法、实验法外还包括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等,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楼老师是如何丰富孩子“水蒸气特点”概念的。
  教师拿出一块毛巾。
  师:昨天还是湿的,现在呢?
  生:到天上去了。
  生:水到空气中去了。
  师:我们用抹布擦桌子,擦黑板,水也变干了。
  师:哪些地方水也在变少,变干?
  课件出示:图片(湿马路,干涸的水塘)
  师:这些水在不断地跑到空气中去。
  师:湿毛巾里的水跑到空气里,你看见了没有?为什么?
  生:没看见,因为水是透明的。
  生:是没有颜色的。
  师:这些液态的水跑到空气里,成了空气里的水,叫做水蒸气。你也可以闻一闻,扇闻,你能闻到气味吗?这个过程,科学家把它叫做蒸发。
  师:现在这块湿毛巾的水在蒸发吗?
  生:会。
  师:到了晚上呢?
  生:会。
  师:温度降低呢?
  生:会。
  生:不会。
  师:冬天,我们把衣服挂到外面,在蒸发吗?
  师:不管是白天,黑夜,温度高,温度低,它都在蒸发。
  ……
  不难比较发现,王老师虽然用了玻璃做实证实验,但是由于没有让孩子充分描述“观察”到的内容,没有让孩子充分展示他们的前概念(部分内容是教师代替学生进行了思考),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显示出孩子对“水蒸气看不见”的理解层次;相反,楼老师虽然仅仅在进行师生谈话活动,但层层深入的谈话充分暴露了孩子的前概念,继而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谈话,反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了对“水蒸气特点”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学效率!诚如喻老师所评“思维引导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再来欣赏一下邵老师的“教学效率”!
  桌子上有只烧杯,烧杯里有半烧杯水,请问,烧杯里的水现在在蒸发吗?(在)
  师拿起杯子,“我看看没少去了,我说它没有蒸发。说它蒸发,你要有理由呀。”
  生: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师:我说水有没有蒸发?
  生:水在蒸发的时候我们看不到。
  师:还有理由吗?为什么说它蒸发?
  生:因为水会慢慢地减少。
  师:只不过减少的速度会非常——(慢)
  你还有补充?
  生:减少的速度会很慢,而且也看不见。
  白天蒸发的,晚上蒸发的,现在11:05在不在蒸发?(在)
  孩子们对蒸发特点的描述非常科学,缘于邵老师精到的设计:对一缸水变化长达十五天的跟踪观察,对这缸水第三十天变化的推测,都是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以看到水位下降这个变化来建构“水蒸发时看不到”这个概念,比没有看到现象来建构概念更切合学生实际。观课时这样的“以学论教”是不是能让我们理解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品味其中教学设计的精髓呢?
  三、观——解,观成败之启示,解学习之疑惑:
  对“白汽”现象的认识如何纠正?这无疑是教学之难点,三位老师处理方式各有千秋,让我们先来整理三堂课教学前、中、后三年级孩子们对“白汽”的前概念及后概念:
  1、“白汽”是怎样产生的?——蒸气太多了。可能水蒸气碰到火变成的。
  2、“白汽”是什么?——“白汽”是烟;是水蒸气;是一种空气。
  “白汽”就是水蒸气,因为它往上冒就变成了水蒸气。“白汽”有可能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里面有水珠。“白汽”是热的水蒸气变成的;
  以下是二年级的学生对白汽的认识:
  (倒一杯热水,这是什么?)是烟!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里面有水!
  由此看来,孩子们的前概念还是非常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
  那么,这三堂课后通过老师的试图影响,部分孩子们的概念又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1、“白汽”是不是水蒸气?
  生:因为水蒸气看不见,而“白汽”看得见,它不是水蒸气。
  2、如果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呢?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会变成水珠。因为水蒸气遇到冷会变成水珠。杯子周围的空气遇到冷也会变成小水珠。
  3、(观察烧瓶中的烧水过程后)白汽是怎样产生的?它可能碰到什么?想一想,蒸发出来的水蒸气温度比较(高),碰到的空气的温度比较(冷)。那这个白汽是怎样变成的?
  生:水蒸气蒸发出来比较热,遇到空气中的冷变成了白汽。
  生:我的意见也跟他一样,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就变成了白汽。
  而对于直接提问“白汽”到底是什么?三堂课中只有一个学生能进行科学地描述:
  我认为“白汽”应是小-水-珠。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的东西都会变成小水珠,而周围的冷空气都是冷的,所以会变成小水珠。(被老师夸为浙江省内三年级研究白汽最好的学生)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帮助孩子对白汽概念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我们需要对孩子的科学概念设置阶梯性的影响,首先让孩子们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全方面地描述,充分暴露他们的前概念;及时引导孩子在错误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间架构逻辑思路;提供明晰的科学材料引导孩子观察白汽与水蒸气之差异;通过进一步的体验和分析得出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液滴。

[1] [2]  下一页

,观课后思
《观课后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