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教学管理教学资料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

03-15 14:49:45  浏览次数:572次  栏目:教学资料
标签:幼儿教学资料,英语教学资料,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http://www.qpx6.com
  多伯森认为,在上述情况下,如果父母敷衍了事、掉以轻心,就等于放弃了管教孩子的责任和权力。孩子会因为你的长期纵容而不把你放在眼里,甚至会觉得你对他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从而进一步变本加厉,越发地与你对抗,不服管教。这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子女的力量。为了维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威性,必须给予必要的惩罚。
  很显然,多伯森是从维护父母权威的角度提出这一主张的。除以此外,笔者认为还有两点理由可以说明和支持多伯森的观点。
  第一,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惩罚能教会孩子明辩是非,区分美丑,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经过十几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人类道德判断等级的第一阶段,即儿童以自身或他人行为是否受到惩罚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当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受到惩罚时,他就知道这种行为是错的,从而停止错误行为。而当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他们就知道这种行为是对的,从而继续这些行为。这说明,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时,父母打他,目的在于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不该做的。这时候的打是为了引导孩子辩别是非,分清美丑。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对的,自己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混淆是非,不分美丑,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
  第二,今天的中国,独生子比率日益增高。他们大多是在一种倍受疼爱、过多满足、少有挫折的环境中长大。这样的环境使孩子充分享受爱与满足,但却剥夺了他们经受挫折的权力。结果是,孩子的优越感极强,只能适应温暖和顺利的处境,经不得半点挫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充路的爱,过多的满足是父辈们经心营造的。社会不是绝对的美好,会有很多坎坷与挫折。孩子必然要长大,走入社会。为了使孩子能够承受挫折,善于对待困难,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一定的挫折是十分必要的。当孩子做出反抗性挑战行为时,必要的惩罚就是一种挫折教育,这使孩子懂得,随心所欲是不行的,做错了就会有人管,生活中不仅有微笑,也有拳头。
  以上分析说明,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时,父母打他是应该的。它有利于维护父母权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判断水平和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那么,是不是说,只要孩子一有反抗性挑战行为就该打呢?不是的。当孩子的反抗性挑战行为是无意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因无意的,就不是明知故犯,不具有示威和挑衅的性质。若这时打他就是冤枉他,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严重的还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和仇恨。最可怕的是,孩子出于自卫和求得心理平衡,变得狠毒、刻薄和具有攻击性。而这决不是父母打孩子的初衷。
  以上我们分析了打孩子的时机。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怎样打孩子才是恰当的?”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父母一定要把握好打孩子的分寸。多数家长都明白打孩子是为了教育孩子,很少有家长想真心伤害孩子。为了使“打孩子”既达到教育孩子但又不伤害孩子的目的,掌握适当的分寸十分必要。笔者认为,适度的“分寸”是,既让孩子感到“疼痛”,又让孩子能够承受。只有感到“疼痛”,他才会受到震撼,引起思考。但又不能过重,重到孩子无法承受的程度,孩子就会设法逃避。不少孩子做错了事不回家或离家出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父母的打骂。
  第二,既要打,也要爱。父母打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使他明白,父母打你是针对你的错误行为,并不是否定你。只要你改正错误,父母还会接纳你、欢迎你。因此,一旦孩子有认错、悔改的表示,父母就要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抱孩子,接纳孩子。使孩子真正感到:父母依然爱我。从而增强改正错误的勇气。另外,这样做还可以避免伤害孩子的心理。因为“打”向孩子传递的是恨、否定、厌恶的情绪,过分地施加会严重刺伤孩子。只有在打的同时施予爱,才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心灵。
  总之,“打孩子”是一门艺术,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不打不行,滥打也不行。打轻了不起作用,打重了事与愿违。要想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家长必须把握好打孩子的时机与分寸。
  

上一页  [1] [2] [3]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