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跑线幼教网学习网教学管理教学资料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

03-15 14:49:45  浏览次数:572次  栏目:教学资料
标签:幼儿教学资料,英语教学资料,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http://www.qpx6.com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理切,教子成才无方,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严重后果。前几年震惊全国的夏斐事件中,就是这种棍棒教育的典型事例。还有的家长孩子过份的溺爱,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如何爱孩子,而一味娇惯、包办代替,造成目前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下降,阻碍了儿童的正常发展。高尔基讲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每一位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子女,决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人和事,而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如何才能教育好子女呢?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必须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因此,他提出了一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概言之,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父母的必须以身作则。儿童的是非观念薄弱,知识与生活经验缺乏,对模仿的事不懂得选择,父母的言行无时不刻有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为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应成为儿童的楷模,“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作父母的,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孩子做好的榜样。
  2.注意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陈鹤琴先生指出,家长要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儿童得到优良的刺激和影响,应有良好的设备使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应有适宜的伙伴使小孩子得着优美的影响,选择环境支配他们的模仿,和睦的家庭,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愉快和精神满足。民主、平等的家庭易使孩子感受到自尊自信。家长对人、对生活的热情态度及敬业精神易被孩子所效仿。这种良好的精神环境,又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家长还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游戏的环境,因为游戏可以使孩子快乐、健康,可以从中获得经验、知识。父母要尽力为孩子准备充足的游戏材料,并鼓励独生子女与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共同游戏,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3.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施以教育。陈鹤琴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等,家长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施加教育。父母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提出正确的行为规范要求,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和点滴进步,父母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孩子产生向上的心理。总之,“待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姑息养*的教育在家庭里是常看见的,会使孩子养成利己害人的坏思想,成为很倔强很刚愎的小孩子。相反,规矩很严、事事秉承父母意志,以父母意志为意志以父母性情为性情,也会损害孩子的发展。应该一方面予以充分的机会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如此,小孩未有不受其惠的。”陈鹤琴先生既然有原则要求,又有方法指导,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学习和研究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对促进家庭教育水平,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
  ①文中引文均自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论幼儿教育》一书。*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家庭环境直接制约着家庭教育。
  春节晚会上“上梁与下梁”小品中的那位只知赌牌、喝酒的父亲,把家庭搞得一塌糊涂,孩子的一日三餐无人料理,生活杂乱无章……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无法安心学习,也根本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所以,要想有好的家庭教育,就必须有好的家庭环境——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为孩子后天的身心发展提供条件。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除家具、炊具、电器等,还应从有益于孩子的教育着眼,进行必要的安排,如孩子必需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学画/就得有齐备的画具、颜料;学钢琴就得购置钢琴……)等。家庭陈设要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美化效果好;家庭成员衣着要整洁大方,谈吐文雅……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舒适、愉快、温馨,他们在整洁、清新、方便的环境中,就会逐步形成爱清洁、爱劳动、做事有条理等良好的习惯。
  精神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它包括父母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实际技能,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这些无形的影响使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反映父母形象的镜子。孩子也在最初形成的思想品质、性格情感等方面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而且,家庭成员的学习热情、工作态度、精神风貌、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和谐、美好、团结上进的人际关系也是形成良好精神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优秀的滑冰运动员朱玮、朱烨兄妹俩,在冰场上滑出潇洒的轨迹,先后六次蝉联全国冠军,并摘取了亚洲比赛的金牌,这与他们所处的良好家庭环境和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他们的双亲在朱玮、朱烨幼小的心里就是良师益友。父母用自己严于律己、宽宏大度、不断求索(母亲李敏45岁时还坚持攻读大专)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兄妹俩的成长。朱裕良、李敏不仅给孩子以自然的生命,还从小注意培养孩子有强壮的体魄和好学上进、活泼乐观、勇于拼搏的精神。为了孩子的训练,老朱把长日班换成早班,每天一下班就匆匆赶回家,为兄妹俩准备点心吃,然后带他们去训练。在家里,他们是身体力行的好父母;在溜冰场上,他们是合格的“场外教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好父母、好家庭、好家庭教育,才有了朱玮、朱烨这两个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是家庭、父母给了他们一副肩负人生的钢筋铁骨,使他们面对趾骨骨折、门牙跌落、右眼皮划裂、肘关节部位骨折、伤口溃烂时也毫无惧色,仍然顽强地吊着上了石膏的伤臂,拖着磨出血泡的双脚,咬紧牙关去训练、去拼搏。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顽强毅力谱写出奉献给祖国和双亲的优美乐章。同样,父母为他们创造的美好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学习、训练的优良条件,也为这篇乐章注上了不朽的音符。
  亲爱的为父为母们,为了下梁直,上梁必须正。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我们多给孩子一些温暖,人间就会多一些阳光;我们多给孩子一点爱心,人间就会多一份希望。
  让希望和温暖充满人间,让每个家庭的家庭教育都结出累累硕果。*
  子女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广大家长迫切关心的问题。许多家长求助于专家、书本和老师,渴望解答家庭教育中的一系列难题。如“要不要为孩子定向?”“孩子发展专长好不好?”“请家庭教师好不好?”“打孩子应不应该?”等等。其中“打孩子”的问题是常见又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家长对此不置可否,不知所措,从而失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时机。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分析,以期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一、打孩子应该不应该?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但却十分难解的问题。凡是为人父母几乎没有一个不遇到这一难题的。由于教育观的不同,人们常常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观点分呈,各执一词。笔者收集整理了多种观点后发现,人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该打”,一派主张“不该打”。主张“该打”的理由有四:①对于年幼无知,不明事理的孩子,耐心说教好比“对牛弹琴”,能让他刻骨铭心的只有父母的“戒尺”;②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和规都具有强制性,孩子违反法规,当然要给以惩罚;③打是“规划”孩子的一种手段,“玉不琢,不成器”,只有敲打才能使孩子成才;④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优越感极强,喜欢随心所欲,“打”是一种挫折教育,提醒他们,随心所欲是不行的。主张“不该打”的理由有三:①打孩子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如胆小怕事,怯懦内向等;②打孩子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强化他们的逆反心理,以致于“破罐子破摔”;③打孩子实际是间接助长他们狠毒,刻薄,攻击性等负面人格,长期打骂只能打出“武林高手”。
  分析上述两派观点,不难发现,主张“打”也好,主张“不打”也罢,分歧的焦点在两个问题上“什么时候打”和“怎么打”。前者涉及“打的时机”问题,后者涉及“打的分寸”问题,二者综合起来就是“度”的问题。它说明,打孩子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把握恰当的“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时,就该挨打。
  美国哲学博士,家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问题专家詹姆斯·多伯森认为: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即明知故犯,蛮不讲理,公然对抗,不服管教的行为时,就该挨打。多伯森博士通过举例给予了解释:如孩子明明干错了事,却拒不承认;父母让他干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他硬顶着不干,父母明明白白告诉他不许干什么,他偏要超越疆界,搞一些破坏性的恶作剧;公然辱骂,嘲弄父母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
《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提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