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教学例5时,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例5中的两小题出示后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如:
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把计算过程填写在书上,然后互相核对结果。第二步,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交流的问题是:例5中的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两题的计算结果为什么不一样?第三步,引导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来表述运算过程,如例5中的第(1)题可以这样说,首先求差,然后求积,最后求和。
在学生明确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板书:
(2)例5后面的“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然后计算。其中,第(2)小题学生练习后,教师可指出:算式里含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第2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8.例6。
编写意图
(1)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这些加减法的含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教材编排了例6。
(2)例6首先提出:“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接着又以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同学们讨论交流的情境,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作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这样安排的问题和学习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材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也很难理解,以后学习分数、比等知识要用到。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中联系除法的意义举例作了说明:先举5÷0,说明不可能找到商,再举0÷0,说明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并派一人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分加、减、乘、除法板书出实例,再引导学生分类概括出结语。学生总结出的话可能没有书上那样精练,但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鼓励,并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如果学生以结语的形式表达有关0的运算,可让他再举例说明。总之,教学时教师只能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不要包办代替。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个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让学生举出除数是0的除法的例子,5÷0=□0÷0=□,问: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分析:①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②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3)例6后面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明确题意后分小组活动,把和为340的算式记下来,便于交流和评价。
9.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第2题,是含有小括号的两三步计算的式题,让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小括号里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第4题,学生做完后,可以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小题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乱”,只要说对的都要鼓励,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上下三题中参加运算的数、运算符号以及排列顺序都相同,但是由于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不同,所以在计算混合式题之前,要审题,根据运算顺序来确定怎样算,然后再计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5题,是以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数据信息,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与笔算结果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第6题,在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第7题,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可让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些孕伏。
第8题,是一道填表练习,让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考过程—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
第9题,通过“凑24”游戏,复习四则混合运算。4张牌上的点数代表4个数,要求经过适当的四则运算使这四个数变成24。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对少数学困生要进行辅导,当多数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下面是几个参考算式:
6×2+4×3(6+4-2)×36×4÷(3-2)6×3+2+4
(6-3)×4×2(6÷2+3)×4(6×2-4)×36×4×(3-2)
第10题,以选择一日游购票方案为题材,给出了多个信息,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问题情节,通过计算与比较获得合理的购票方案。练习时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想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第11题,是运用加减、乘除之间关系进行推理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要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最后组织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并归纳出
第12、13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第12题,有两问且不互相联系,避免一问结果是解决二问的条件的干扰,教育学生审题的重要性。第13题,是“倍”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有关“倍”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则运算四年级数学教案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