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从大屏幕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
生:我知道了您来自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师:对。但是只要说我“来自江苏省徐州市”就行了,最多加个“鼓楼区”,“教研室”不用说,那是我的工作单位。
[评:按照语言习惯,介绍某人时只要说到来自哪个地区就可以了。于老师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回答中的这一问题,真是一个高明的语言医生。]
师:(稍顿)这就叫阅读。你们别看就这么几行字,它却包含了很多信息。
[评:生活处处是语文。看似简单的课前谈话,却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揭题,学习生字词
……
师:这里有一个词——“诀别”。什么叫“诀别”?这个词在哪句话里?(指名读含有“诀别”的句子)什么意思,懂了吗?
生:不懂。
师:不懂?你心里应该有点明白。
(师再读句子。)
生:“诀别”应该是“永别”的意思。
师:这里有“永别”的意思,但它和“永别”还有区别。
生:从那以后跟她再没有见面。
师:对了。“诀别”就是指不再见的离别。文中史铁生去看他的母亲时,母亲已经昏迷了,后来就去世了。那最后的一次见面就是诀别。——今年暑假我回老家,想见一位好朋友,不料不久前他去世了。没想到三年前的那次相见,竟是“诀别”。
[评:“诀别”一词的教学颇具匠心。首先是词不离句,让孩子在读句子中初步体会它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辨析“永别”和“诀别”,理解“诀别”的意思。于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叙述了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诀别”的意思,十分到位。]
师:通过预习,生字读准了,词义也理解了,收获很大。学习就要*自己学。
[评:这是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到了六年级,是否要进行字词教学?于老师用他的实践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要!而且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瞧,从读生字、写生字,到读词语、理解词语,不惜时间,悉心指导。]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师:通过预习,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我们先来读课题,谁把课题读得让老师满意,就请谁来读课文。(请四名学生读课题)听了你们读课题,我就知道你们把课文基本上读懂了,而且感情也基本上体会出来了。请你们四个人来读课文吧。——看,机会是他们自己争取的,其他同学不要有意见噢。 www.qpx6.comwww.qpx6.com分页标题#e#
(一生读第1自然段,师相机指导,如“望着望着”要读得紧密些,第二个“望着”可以读得稍轻点。)
(一生接读第2、3自然段,把“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读成了陈述语气。)
师:“明天”的后面什么标点符号?应该怎么读?
[评:于老师非常重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读时,连一个小小的标点也不放过。其实于老师很清楚,这里的问号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岂容错过?]
(后面两位学生都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本
师:书要想读好,必须多练。多练了才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多了,思考了,想象了,才能读出感情。下面请大家听我读,特别要注意句号、段与段之间我是怎样停顿的。
(于老师动情地读书。读完后,全场爆发出一阵掌声。)
[评:于老师真挚动人的范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在这样的倾听中陡增。课后,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老师说:“听了于老师的范读,可以少讲三分之二。”这话很耐人寻味。]
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而且应该说是第一位的。请大家捧起书,再一次走进《秋天的怀念》,自由读,声音不要大,也不要快,用心去品味。
(学生再读全文。)
四、潜心涵泳,研读“母亲”
1. 默读,圈点批注。
师:你们读书的表情和声音令老师感动。老师感觉得出来,你们是在用心读。(指课题《秋天的怀念》)作者是怀念谁的?
生:怀念母亲的。
师:下面,让我们先读“母亲”。(板书:母亲)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也就是看他的行为,听他的话语,看他的表情。(板书:行、言、色)从这三方面认真思考,就能读懂一个人。请大家默读1、3、6段,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何处写“行”?哪里写“言”?哪里写“色”?
(学生潜心读书,师巡视指导,并把孩子们圈的重点词句写到黑板上。)
2. 再读,体会含义。
师:同学们真能干,把关键词句都找出来了。请大家再读1、3、6段,体会自己划的词、划的句子的意思,一定要边读边思考。
(学生默读,教室里非常安静。)
[评:智慧在静思默想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3. 交流,整体感知。
师:你从自己划的词句中读懂了什么?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描述。
生1:我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关心。 www.qpx6.com分页标题#e#
生2:母亲非常爱“我”和妹妹。
生3:我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师:不错。但谁能把他们说的话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母爱。
师:他的回答叫“概括”。——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母爱?你怎样回答?(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行”、“言”、“色”,提示学生。)
生:母爱是行、言、色的提炼。
师:好一个“提炼”!母爱就是一个个——
生:母爱就是一个个动作,母爱就是一句句话语,母爱就是一个个表情。
师:是啊,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师板书:一堆细节)如果把母爱比作大海,那一堆堆的细节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滴水。正是这一滴滴的水,汇聚成了大海;正是一个个的细节,铸成了伟大的母爱。把书捧起来,请你们再把你们划的语句好好读读,细心体会。
(生读。)
师:细节往往是不起眼的,但是,细节决定一切,大家千万不要忽视细节。作家史铁生正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描写伟大的母爱。请你们再仔细品味这一个个的细节,眼睛盯看这些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看看母爱究竟是什么。
(生凝神默思。)
[评:聚焦作家笔下的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引导学生去品味细节,这是阅读指导,又何尝不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写人记事,学会对人物的言、行、色的描写,展开细节描写,这是多么重要的方法。于老师在这节课中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的迁移性写作训练,但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已经播下了写作方法的种子。写作,弥散在阅读教学中。]
4. 聚焦细节,解读细节。
(1)聚焦“躲”字
师: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破坏了,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反而躲出去?透过这个“躲”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母亲非常了解儿子。
师:“了解”的“了”字如果换另一个字就更准确了。
生:换成“理”字——母亲很理解儿子。
师:说得好!母亲理解儿子!面对此情,母亲会怎样想?
生:母亲会想,儿子双腿瘫痪了,随他一点,他需要发泄。
师:保留“泄”字,“发”字换一换。
生:宣泄,儿子需要宣泄。
师:好,这就叫用词准确。如果没有宣泄,他可能会发疯。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
(2)聚焦“挡”字
师:有一天,史铁生站在窗前,看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为什么? www.qpx6.com分页标题#e#
生1:他会想到自己就像那些落叶一样。
生2:他会很绝望。
生3:他会想自己像叶子一样,从嫩绿到枯黄,从枯黄到落地,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生4: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很短暂。
师:一片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让人非常难过,感到哀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母亲这一“挡”,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把语言留下—《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六年级语文教案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