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短篇哲理故事,生活哲理故事,
我为什么活着,http://www.qpx6.com
最近在一朋友空间看到转载的一篇文章.文章主题是我们只能活一次. 文中写到“既然我们只能活一次,就应该活得舒心——它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之后才能达到一种人生境界。要舒心就要学会随遇而安”。这思想正是我要坚决拒绝的。正确认识自我,我可以做什么,的确是要。认识自我,是不是就是说,只局限于个人经验呢?若只限制于个人经验,那么,我们的确是要随遇而安,既然我们不懂,既然我们不是某某,就不要去学习,也不要行动了。这种活法,完全没发挥自我能动性,及自我主体的活动性。我们常说,不要陷入唯心,要看到事物运动规律。的确是,要认识到运动规律,要认识到人类生存在其中的历史环境的运动性,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人活着的能动性和活动性呢?
我觉得不是理解不到,而是一种社会压力中的求自安思想。人是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人。本身的生存活动体现了个特的意识。我们总是不停地追求,我们只能活一次,为什么活着,活着意义何在。其实,人类从没有停止过这种追求。哲学的诞生,本身古老旨趣就是探求我是谁,世界是什么,及人生的意义。
我们只能活一次,为了什么活着。释加摩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家了。李叔同也出了家,认知为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生死大事。 佛教的救渡苍生,弘一大师认真地去完成自我。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谈到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为此而生。康德在在着作《纯粹理性批评》中提出的认识三个着名问题,也是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着的三个问题――
“我能够认识什么?”
“我应该作什么?”
“我能够期望什么?”
康德的三问题提问,是“自我”,是要我们 “独立地进行思考”。 “独立地进行思考”,会进入自我意识领域,会自我思考自我的存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康德的伦理学中,及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的引申中,认识自我,要有理性的力量,需要自我理性。人生活在世,在自然秩序中,人要懂得认识自己的存在,以获得与自然和谐的至善。由此也可认识到,人是生活在世界上,是生活在自然秩序中,思考人为何而生,就不能脱离与之相关的历史环境。
如何理解呢?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论之:每个人的现实的生存方式实际上就表达出他对于生活和世界意识的理解。马克思更深刻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是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社会活动中的人。当我们活在一社会中,政治组织会通过传播符合统治的价值观,以影响人们。用海德格尔观点理解,人们在一社会结构的生存方式,就会表达出他对于生活的理解。如社会结构层金子塔层,生活在上层的利益集团,和生活在下层的被压迫阶级,就有着不同生活和价值观理解,也会有着不同生命观理解。有不同生命观理解,也就有着为什么活着的不同理解。
生活在上层的利益集团,为统治自己的财产和资本,会为了财产和资本活着。生活在劳苦中的人,也许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可当一旦意识到自己被利益集团剥削,生存方式唤醒了意识,就会有为反抗而活着。要做社会有责任的人,会为热爱和责任而活得有价值。
为什么活着,是否就只是追求自安思想就可以了呢。若感觉到生存压力,不想只追求所谓一时的随遇而安,要缓解,就读读康德的名言:“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呵呵一笑,擦亮希望,活得有能动性。若再有所追求,就活得有价值,我们都是生活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人,那么我们的价值也可体现在这环境中。的确是,“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恩格斯)。我们都是自然中的一小朵浪花,一小朵浪花,能有作为吗。有,只要我们要做这朝气蓬勃的小浪花,要做这蹦得高点的小浪花。
,我为什么活着